在沙巴亞庇吃海鮮,好像在上海洋生物課。多半沒嘗過,還有一些根本沒看過,甚至沒聽過。一邊品嚐一邊做筆記,味蕾記住口感,腦袋記下名字。
早餐去吃當地著名的魚頭米粉。低頭啜一口鮮美魚湯,還來不及抬頭,老闆又熱情端上另一盤。“來試試我們的紅燒龍躉!”
ADVERTISEMENT
友人問“躉”字怎麼寫,我想回答,但此刻嘴裡正塞著一塊怎麼咬也咬不斷的魚皮,完全說不出話。龍躉魚皮厚,嚼勁十足,軟中帶脆,用筷子夾起時微微顫動,宛如一塊半透明的膠原蛋白。
一輛四輪驅動車送來漁夫捕捉的海鮮,我快步向前,想目睹龍躉的樣子。保溫箱內裝滿漁獲,一位皮膚曬得黑亮的年輕人笑說:“今天沒有龍躉啊,只有青槽和紅槽。”又是沒聽過的名字。
午餐時,在“金糖”餐廳品嚐了一鍋高湯沙白蒸七星斑,鮮甜濃郁,撫慰了此行奔波勞頓的腸胃。晚餐時,我坐在東道主Alan鄔忠豪的海鮮餐廳“蒸好食”裡,看他將一盤又一盤新鮮的海鮮放入桌子中央的蒸氣鍋。透明鍋蓋中一片迷濛蒸汽,老虎蝦在眼前慢慢變成鮮紅色,扇貝和沙白輕輕打開,鮮味誘人。
這些海鮮我都叫得出名字,連那象鼻螺的也難不倒我。但什麼是東風螺?最後壓軸那一尾、叫人趨之若鶩的蘇眉又是什麼魚?從海鮮達人鄔忠豪口中得知,前者是沙巴特有的海產,後者更是被禁止出口的珍稀魚種,肉質鮮美細嫩,是魚中極品。
席間有人說蘇眉的英文名是“Cheilinus undulatus”,另一人卻說是“Humphead Wrasse”。其實兩者都對,前者是拉丁學名,後者是英文俗稱。現場若有馬來人,說不定會說:“Itu ikan Napoleon!”
一尾魚遊走於馬來西亞這個多語環境的海域,除了學名俗稱,還分別有華語、英語和馬來語名,恐怕連魚本身都會搞糊塗!聽過一則坊間傳言,說考取大馬國籍其中最難的一關是馬來語測試,考題甚至包括不同魚類的馬來文名字。這傳言我無從確認,倘若屬實我鐵定不及格。
平常去菜市場買魚,站在魚販攤位前我總是困惑。魚眼要透明清亮,魚鰓要鮮紅血色,魚的新鮮度我懂,但我辨認不出它們的類別,叫不出它們的名字。
前年行動管制期間,由於政府只允許每戶家庭一人代表出門採購,不知哪個善心人士在網上整理了魚類的資料,包括中、英、馬來三語,方便不熟悉魚類的消費者做參考。感謝這份名單,我終於知道 “siakap”、“ikan bawal”、“tenggiri”和“senangin”的分別。
好好吃魚,先從懂得它們的名字開始。
更多文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