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说起饮食,多数人或许会自认是老饕(现下说法是“吃货”),总是有办法介绍哪里有道地美食,什么国家食物最好吃。可当谈论世界饮食种种课题,恐怕又很难说出个所以然。那么除了吃,我们又该关心什么粮食课题呢?
ADVERTISEMENT
7月1日午夜钟声响起,一切就好像灰姑娘从公主变回女仆,平民变成贫民。全球粮食价格暴涨重重冲击了马来西亚。7月1日起,半岛肉鸡实施新顶价每公斤9令吉40仙,而A、B、C级鸡蛋分别是45、43和41仙;瓶装食油也取消津贴,价格自由浮动,只有1公斤塑料包装食油维持顶价2令吉50仙。又一波粮食价涨,该怎么办?
根据1996年世界粮食高峰会定义,“粮食安全”指每个人任何时候物理上和经济上都能取得足够、安全且营养的食物,应付他们的日常饮食所需和偏好,过上活跃健康的生活。我们现在面对的粮食安全危机,就是“经济上取得”受影响。物价高涨,一般中产都能感受到吃变贵了,更甭说经济弱势群体,面临的是吃不起的窘境。
◢价格暴涨,砍在我们钱包上
疫情和乌俄战争引发连串连锁效应。食物贵得人们吃不起又会引发另一波连锁效应——餐餐单吃白饭、泡面,大人营养不均衡引发慢性疾病,孩童发育不良有碍成长……经济弱势群体往往是社会的劳动阶级,如果倒下,也会冲击国家经济;小孩是国家未来的栋梁,若不能健康成长,国家未来的人力堪忧。
此刻我们对“粮食”相当关注,是因为价格暴涨直接砍在我们的钱包上。我们关注的实质是钱,是价格。回归到“粮食”作为维持人类生命的重要元素,我们该关注的或许是,为何有些群体总是吃不起?粮食生产背后是一条跨国产业链,减少依赖国外原料,回归到在地种植/养殖加工生产,是唯一的路吗?
◢走访各国搜集“饥饿”故事
关于吃不起,没得吃,阿根廷作家卡巴洛斯走访了印度、孟加拉、尼日尔、南苏丹、马达加斯加、阿根廷及美国等地,把搜集到的“饥饿”故事集结成《饥饿》,副题为“从孟买到芝加哥,全球粮食体系崩坏的现场纪实”。这些地方人们饱受饥饿的原因包括:干旱天灾、战争动乱、极端贫穷、社会边缘化,甚至粮食市场投机炒作等种种原因。
卡巴洛斯在作者序中揭露写这本书的起心动念:几年前,他在靠近尼日尔的小村落遇见一个三十出头的女孩。天气炙热,大地干旱,女孩跟他描述周而复始的主食——小米和面粉裹成的面球。
“如果有个魔术师可以献给你任何东西,任何你想要的东西,你会跟他要什么?”他问道。女孩回答:“我想要一头能挤很多奶的牛,把这些牛奶卖掉的钱能让我炸甜甜圈,多赚的这点钱大概也就够了。”女孩的答案让他愣住,追问让愿望丰富点,她也只是希望有两头牛,“这样我们就不会再挨饿了。”
透过这些看似遥远的饥饿故事,作者想要探讨的是粮食分配不均的问题。人类文明社会发展至今,现在是史上粮食生产最多的时代。然而,仍然有超过10亿以上的人口正忍受饥饿,或者为营养不良所苦。讽刺的是,在粮食浪费带上,竟也有超过10亿的肥胖及过重人口同时存在!
回看马来西亚,或许还没有到文中“饥荒”的地步。但饥饿不一定是刻板印象中非洲儿童那样,患有瓜西奥科儿症(Kwashiorkor),四肢骨瘦、肚子圆滚。当一般中产阶级都受不了暴涨的粮食价格,可想而知,很多经济弱势的群体已经面对挨饿、营养不良等问题了。
◢饮食背后牵涉了复杂课题
《食物正义》副题为“小农,菜市,餐厅与餐桌的未来样貌”。作者高特里布和乔旭进入食物种植与生产的现场,记录切身却长期不被重视的“不正义”现象。例如,食物种植和生产过程,及其对劳动力、社区和环境的影响;食物制备、产品种类、行销以及与现代食品业经营方式相关的健康议题等。
土地永续经营、粮食带来的健康营养都是“粮食安全”中的常期问题,也是人们最长忽略的。台湾好食机农食整合创办人谢昇佑在书评概括道,饮食从来就不是张嘴大啖食物这么简单,也不只是关乎到个人身体健康或营养,背后牵涉了复杂的社会、政治、环境正义等课题。
“作者所谓的食物‘正义’,并非单单只是追求健康、安全、无毒的食物,作者认为所谓‘好食物’是一个良善社会系统运作下的结果,而非目的。”例如,为了追求效益,大型农企压榨农业移工;为了量产,滥用农药造成农工职灾,大型畜牧场环境污染。
“食物正义”提倡的,不只是关心食物从哪里取得或如何种植,而是涵盖什么人在什么状况下用什么方式去种植、收成、加工、运输及出售,也就是所谓的正义价值链(justice-oriented value chain)。化为行动的话,不只是购买有机作物,而是努力尝试透过各种非主流的经济生活模式,展开各种更合乎正义理念的饮食活动。
◢创新和回归自然,何不并行?
气候变迁,我们正在经历异常干旱、高温或洪涝,全球粮食生产务必受到严重影响。应对严峻的粮食问题,一派人士认为应该用高科技发明新的食物,推动更创新的粮食产制方式;另一派人则崇尚回归自然传统的农业方法,提高环境、土地永续。《明天吃什么》作者利特认为,为何不能两者并行?
她造访了如中国、肯雅、以色列、挪威以及美国许多州,采访科学家、农人、环保人士,一探他们分别拿出怎样的应对之道,以回应全人类迫在眉睫的粮食危机。挪威水产养殖业者的除虫机器人,即是保护环境又兼具科技创新的方法。在毫秒之间,机器人以镭射光除去养殖鲑鱼身上的海虱,如此一来无需饲养除虱用清洁鱼,也能降低对海洋生态的破坏程度。
又例如美国最大的垂直农场,运用先进的气耕技术,利用布片取代土壤,让作物根系穿过布料悬于半空。借着喷洒富含养料的混合溶液雾滴,取代耗水、造成污染的灌溉与施肥,同时又能产出味道不输传统农法种出的蔬菜。
延伸阅读: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