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读家

|
发布: 8:01pm 18/07/2022

价格

粮食

饥饿

饮食

价格

粮食

饥饿

饮食

【讀家說書】世界糧食問題,引發連鎖反應……

整理:本刊 白慧琪

編按:說起飲食,多數人或許會自認是老饕(現下說法是“吃貨”),總是有辦法介紹哪裡有道地美食,什麼國家食物最好吃。可當談論世界飲食種種課題,恐怕又很難說出個所以然。那麼除了吃,我們又該關心什麼糧食課題呢?

ADVERTISEMENT

7月1日午夜鐘聲響起,一切就好像灰姑娘從公主變回女僕,平民變成貧民。全球糧食價格暴漲重重衝擊了馬來西亞。7月1日起,半島肉雞實施新頂價每公斤9令吉40仙,而A、B、C級雞蛋分別是45、43和41仙;瓶裝食油也取消津貼,價格自由浮動,只有1公斤塑料包裝食油維持頂價2令吉50仙。又一波糧食價漲,該怎麼辦?

根據1996年世界糧食高峰會定義,“糧食安全”指每個人任何時候物理上和經濟上都能取得足夠、安全且營養的食物,應付他們的日常飲食所需和偏好,過上活躍健康的生活。我們現在面對的糧食安全危機,就是“經濟上取得”受影響。物價高漲,一般中產都能感受到吃變貴了,更甭說經濟弱勢群體,面臨的是吃不起的窘境。

◢價格暴漲,砍在我們錢包上

疫情和烏俄戰爭引發連串連鎖效應。食物貴得人們吃不起又會引發另一波連鎖效應——餐餐單吃白飯、泡麵,大人營養不均衡引發慢性疾病,孩童發育不良有礙成長……經濟弱勢群體往往是社會的勞動階級,如果倒下,也會衝擊國家經濟;小孩是國家未來的棟樑,若不能健康成長,國家未來的人力堪憂。

此刻我們對“糧食”相當關注,是因為價格暴漲直接砍在我們的錢包上。我們關注的實質是錢,是價格。迴歸到“糧食”作為維持人類生命的重要元素,我們該關注的或許是,為何有些群體總是吃不起?糧食生產背後是一條跨國產業鏈,減少依賴國外原料,迴歸到在地種植/養殖加工生產,是唯一的路嗎?

◢走訪各國蒐集“飢餓”故事

關於吃不起,沒得吃,阿根廷作家卡巴洛斯走訪了印度、孟加拉、尼日爾、南蘇丹、馬達加斯加、阿根廷及美國等地,把蒐集到的“飢餓”故事集結成《飢餓》,副題為“從孟買到芝加哥,全球糧食體系崩壞的現場紀實”。這些地方人們飽受飢餓的原因包括:乾旱天災、戰爭動亂、極端貧窮、社會邊緣化,甚至糧食市場投機炒作等種種原因。

卡巴洛斯在作者序中揭露寫這本書的起心動念:幾年前,他在靠近尼日爾的小村落遇見一個三十出頭的女孩。天氣炙熱,大地乾旱,女孩跟他描述週而復始的主食——小米和麵粉裹成的面球。

“如果有個魔術師可以獻給你任何東西,任何你想要的東西,你會跟他要什麼?”他問道。女孩回答:“我想要一頭能擠很多奶的牛,把這些牛奶賣掉的錢能讓我炸甜甜圈,多賺的這點錢大概也就夠了。”女孩的答案讓他愣住,追問讓願望豐富點,她也只是希望有兩頭牛,“這樣我們就不會再捱餓了。”

透過這些看似遙遠的飢餓故事,作者想要探討的是糧食分配不均的問題。人類文明社會發展至今,現在是史上糧食生產最多的時代。然而,仍然有超過10億以上的人口正忍受飢餓,或者為營養不良所苦。諷刺的是,在糧食浪費帶上,竟也有超過10億的肥胖及過重人口同時存在!

回看馬來西亞,或許還沒有到文中“饑荒”的地步。但飢餓不一定是刻板印象中非洲兒童那樣,患有瓜西奧科兒症(Kwashiorkor),四肢骨瘦、肚子圓滾。當一般中產階級都受不了暴漲的糧食價格,可想而知,很多經濟弱勢的群體已經面對捱餓、營養不良等問題了。

◢飲食背後牽涉了複雜課題

《食物正義》副題為“小農,菜市,餐廳與餐桌的未來樣貌”。作者高特里布和喬旭進入食物種植與生產的現場,記錄切身卻長期不被重視的“不正義”現象。例如,食物種植和生產過程,及其對勞動力、社區和環境的影響;食物製備、產品種類、行銷以及與現代食品業經營方式相關的健康議題等。

土地永續經營、糧食帶來的健康營養都是“糧食安全”中的常期問題,也是人們最長忽略的。臺灣好食機農食整合創辦人謝昇佑在書評概括道,飲食從來就不是張嘴大啖食物這麼簡單,也不只是關乎到個人身體健康或營養,背後牽涉了複雜的社會、政治、環境正義等課題。

“作者所謂的食物‘正義’,並非單單只是追求健康、安全、無毒的食物,作者認為所謂‘好食物’是一個良善社會系統運作下的結果,而非目的。”例如,為了追求效益,大型農企壓榨農業移工;為了量產,濫用農藥造成農工職災,大型畜牧場環境汙染。

“食物正義”提倡的,不只是關心食物從哪裡取得或如何種植,而是涵蓋什麼人在什麼狀況下用什麼方式去種植、收成、加工、運輸及出售,也就是所謂的正義價值鏈(justice-oriented value chain)。化為行動的話,不只是購買有機作物,而是努力嘗試透過各種非主流的經濟生活模式,展開各種更合乎正義理念的飲食活動。

◢創新和迴歸自然,何不併行?

氣候變遷,我們正在經歷異常乾旱、高溫或洪澇,全球糧食生產務必受到嚴重影響。應對嚴峻的糧食問題,一派人士認為應該用高科技發明新的食物,推動更創新的糧食產製方式;另一派人則崇尚迴歸自然傳統的農業方法,提高環境、土地永續。《明天吃什麼》作者利特認為,為何不能兩者並行?

她造訪瞭如中國、肯雅、以色列、挪威以及美國許多州,採訪科學家、農人、環保人士,一探他們分別拿出怎樣的應對之道,以回應全人類迫在眉睫的糧食危機。挪威水產養殖業者的除蟲機器人,即是保護環境又兼具科技創新的方法。在毫秒之間,機器人以鐳射光除去養殖鮭魚身上的海蝨,如此一來無需飼養除蝨用清潔魚,也能降低對海洋生態的破壞程度。

又例如美國最大的垂直農場,運用先進的氣耕技術,利用布片取代土壤,讓作物根系穿過布料懸於半空。藉著噴灑富含養料的混合溶液霧滴,取代耗水、造成汙染的灌溉與施肥,同時又能產出味道不輸傳統農法種出的蔬菜。

延伸閱讀:

以“糧”為名的轉型正義 /艾咪·霍爾蘭:  當世界為了糧食供需不符,一方面極力增加農作產能,一方面要降低人口增長,市場資本叫囂著“沒有市場,就沒有種植的價值”。基因工程和生化製劑進而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我們不禁要問:從產地到餐桌,誰換走了我們的“麵包”?“真食”的盈利和貢獻,究竟該如何評價?
明日的餐桌/餘宛如:食品加工和貿易的資本化與工業化,以及全球食物與飲食文化的快速交流,讓我們享受到了前所未見的便利,然而這股快速的發展,也潛藏巨大的隱憂:經濟作物的大量需求,破壞了生態體系的多元性,飲食價值觀趨向單一,物種流失,土地掠奪,飲食安全等問題逐漸浮現。
第三餐盤/丹·巴柏: 作者花了10年研究世界各地的農業社群,擷取廚師、農漁民、畜牧業者、營養師和環境科學家的智慧與經驗,循著產業食物鏈一路抽絲剝繭,除了介紹許多順應自然的好農法,也告訴讀者,如何透過食材組合和烹調方式來對環境盡一份心力,同時也能品嚐到風味最原始的美妙食物。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