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李仁饰演的父亲,经常和阿吉一起倒数,实际上就是池家庆和爸爸的儿时记忆。当时父亲的杂货店经常停电,父子俩就提着凳子坐在外头乘凉。看着那一排的路灯,爸爸说:“你信不信你倒数,数到一,整排路灯就会亮起来。”他满着怀狐疑听爸爸倒数:10、9、8、7……3、2、1……眼前的路灯在初降夜幕里瞬间亮了起来。即使长大后知道这些路灯只要到了傍晚7点钟就会自动开启,但他回想起父亲为他营造的魔幻世界,嘴角仍情不自禁扬起。“这些日常的细节,当我爸爸在生时,我是不会想起的。他去世后,我才想起来。幸好,我们的回忆是美好的……
报道:本刊 叶洢颖
摄影:本报 黄安健、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ADVERTISEMENT


由大马导演池家庆执导,杨采妮、白润音、吕雪凤、李李仁演出的《嗨!神兽》入围了第57届金马奖“最佳视觉效果”提名,也入选了韩国釜山国际儿童暨青少年影展Asia Panorama单元以及首尔Guro儿童国际影展竞赛片,成绩可谓斐然。
这是一部讲述父子情,如何走出丧亲之痛的奇幻电影,亦是导演池家庆与故去父亲的隔空对话。

在传统的东方家庭,“父亲”这一角色在很多人的成长过程中是缺位的,以至于相较起母亲,和父亲的感情往往较为疏离。
当我点阅池家庆受访的报道时,发现他频频提及父亲,尤其观影时,贯穿全片的脉脉温情、浓浓思念和化不开的悲伤,更能感受到《嗨!神兽》是他写给父亲的一封家书,于是不禁对他和他父亲的故事产生好奇。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来到他位于八打灵的工作室,抬头一看招牌就知道自己没有找错地方:因为招牌的图案正是一个小孩趴伏在马来貘身边熟睡,与《嗨!神兽》电影海报的元素如出一辙。
难道工作室是在电影上映后才成立的吗?
“不是的,2010年就成立的了,我很早就知道那个(食梦貘)传说。”池家庆解释道,“当时在设计公司的图标时,刚好想到这个传说,就觉得一只马来貘一直陪着一个有梦想的小孩,在它的陪伴下,噩梦会被吃掉,美梦就能成真的感觉。”
10年后,这头马来貘真的陪伴着一个小男孩走过丧父之痛。

爸爸乐天开朗 留给我满满美好回忆
池家庆出生于瓜拉雪兰莪的丹绒加弄(Tanjong Karang),家里包括他在内共孩子5人,由于他是长子,当教师的妈妈对他的学习要求较高,而爸爸则是经营杂货店,如同传统的父亲,主要承担经济重任,保障家人吃饱睡好,较少关注学习成绩。
“我爸爸是乐天派,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是轻松以对。”他说,“我遗传到我爸这点。”
“所以我从小到大跟我爸相处都是很开心的,因为我们很少讨论课业的话题,反而常常聊一些天马行空的的东西。”

池家庆在中学时期是一名理科生,数理成绩名列前茅,是邻居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母亲一直认为他将会成为一名工程师或从事相关工作,鼓励他报考新加坡理工大学,没料到同时他也悄悄地报读多媒体大学。
“其实念完中五,我就很讨厌读书。虽然我当时不知道多媒体设计(multimedia design)是什么,也还没有网络,我只知道我不想做工程师。”
结果两间大学都给他发出录取通知书,他坚决选择了多媒体大学。
“直到我去参加多媒体大学迎新会的前一天,我妈还给我打电话,劝说我要不要再考虑去新加坡?”
甫踏入崭新世界,早就急欲摆脱被理科环绕的他,自然不改初衷,母亲为此感到气愤。
刚入学第一堂课,老师让他们拿着一张空白的图画纸,看到什么东西先把它的线条画下来,如此下来三四个月,即使池家庆自己感到很新鲜,但免不了开始心生犹豫,更勿论原本就持反对意见的母亲。
毕业后,他在家里待业长达半年,母亲再次建议他报读师训,以便成为教师,有一份稳定收入。
母子二人再次起冲突,他决定收拾包袱离开老家到吉隆坡打天下。
虽然初始与朋友合伙接一些婚庆的摄像工作,两年没有发过工资,日子过得苦,还试过穷到没有钱打油,需要跟朋友借钱。
“我也不敢跟爸爸说,因为跟家里要钱就证明我不行。”
日子苦归苦,可是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也甘之如饴,毕竟唯有热爱才是坚持的动力。
渐渐地,他们开始陆陆续续从电视台接到许多工作,慢慢了解何谓剪接、摄像、导演,然后爱上了通过镜头讲故事,于是正式往“导演”的方向迈进。
“后来,我(执导)的《媒人帮》首映,我还带我爸妈去看,他们才知道我这么多年来忙什么。”
主动给爸妈爱的抱抱
相比起担忧他生计而不赞成他走艺术路线的母亲,尽管父亲对他的影视事业不甚理解,也没有将他的支持和爱宣之以口,却付诸于行。
比如池家庆当时带《媒人帮》的海报回家,父亲便拿着海报到常光顾的咖啡店,问店主是否能把海报张贴在店里。
“我看到时真的很感动。我爸爸不是那种会把爱挂在嘴边的人,他这举动会让我觉得他真的以我为傲。”

而母亲从劝他当老师,改口为:“有没有接到工作?能不能糊口?”
他笑说,父亲和母亲个性是极为两端的,与母亲剑拔弩张的时候多,和父亲却是勾肩搭背的关系。
“我和爸爸是可以勾肩搭背的,因为他很胖,我老喜欢戳他,他也不在意。”

但是,无论是哪一种相处方式,其实都是出自爱。
就像普通的东方家庭,他们亲子之间的感情含蓄内敛,直到他大学有一次到好朋友家中做客,看到他们会拥抱、亲吻,初始会认为这是不是“太超过”(too much),后来沉下心来一想:这才是爱的表现。

“于是我放假回乡,在准备返回吉隆坡前,我突然抱了我妈妈,她真的有震惊到,然后再抱抱我爸爸告别,那次看出来其实他们是很渴望的,但他们很难主动做出来。”
“后来有一次,我走得匆忙,我妈妈追到门口说:‘家庆,你还没抱我呢!’,我爸也会假假走出来站在那里等我抱他。”
亲子间总需要有人先改变,会有多少父母真的抗拒子女们的拥抱呢?
“我们兄弟姐妹也因为会彼此拥抱,关系变得更亲密。”
父亲的离世来得太突然
“父亲”是他强而有力的后盾,即便已经成年,成家立业,但凡在外遭遇问题,只要回家就有人可问,甚至协助他解决难题。
“直到我爸爸去世,我觉得我的世界崩塌了。回到家里无人可靠,我还是家中的长子,必须要成为‘爸爸’那个角色。”
“很多人来问我要怎样?要如何处理?可是我也没有处理过,不知道要怎么做。”
2015年父亲感染了骨痛热症,当时他们不以为意,他在医院陪伴他。结果医生巡房时,一看他的脸色惊觉不妥,判断出他已经出现内出血的状况,要立即转送双溪毛糯医院。
“其实我爸没觉得不妥,只是觉得累,我们在救护车上聊天。”
“但是送到双溪毛糯,我只见一群医生围着他讨论病情,然后就告诉我他病情非常危急,器官开始衰竭,需要立刻动手术,否则当晚会陷入昏迷,然后突然就走了。”
父亲在进入手术室前,意识依然非常清醒,他和母亲还跟父亲说明为何要做手术,询问父亲的意愿。
“他说ok,然后紧抓着我妈妈的手,能看出他很紧张,接着就送进手术室。”
那是他见到父亲的最后一幕。离别来得太突然,杀得他一个措手不及,让他坠入在一场醒不过来的噩梦里。
最讽刺的是,父亲刚买了新房子,想着孩子长大了,想从小房子搬到大房子,结果还没来得及入住,新家变成灵堂。
“现在我回去时,新家依旧没人住。会觉得房子大不大不重要,现在觉得家很大,可是很空,因为爸爸不在了,要那么大的房子来干嘛呢?”

和爸爸一起倒数是最浪漫的事
在处理后事、祭祀那段浑浑噩噩的时光,他看见一个跟父亲关系很亲,年约7岁的表弟蹲在角落,他便走了过去,表弟抬头问:“姨丈是不是不会再回来了?”
闻言犹如醍醐灌顶,行尸走肉仿佛魂归附体,抱着小表弟大哭,因为他真的意识到父亲再也不会回来了。
“爸爸死后,我们一直忙于各种祭祀,好像不做就不孝顺。面对死亡这件事,我们到底在忙什么?忙得连父亲去世的这件事都没时间消化,没有时间跟兄弟姐妹一起回忆和父亲过去的点滴。”
小表弟的一句话,让他开始编写《嗨!神兽》,展开漫长的告别和纪念仪式,用影像承载父子间的回忆,以及道不尽的思念之情。

比如李李仁饰演的父亲,经常和阿吉一起倒数,实际上就是他和爸爸的儿时记忆。
当时父亲的杂货店经常停电,父子俩就提着凳子坐在外头乘凉。看着那一排的路灯,爸爸说:“你信不信你倒数,数到一,整排路灯就会亮起来。”
他满怀狐疑听爸爸倒数:10、9、8、7……3、2、1……眼前的路灯在初降夜幕里瞬间亮了起来,让当时年龄尚幼的他,对父亲崇拜不已。
即使长大后知道这些路灯只要到了傍晚7点钟就会自动开启,但他回想起父亲为他营造的魔幻世界,嘴角仍情不自禁扬起。
“这些日常的细节,当我爸爸在生时,我是不会想起的。他去世后,我才想起来。幸好,我们的回忆是美好的,真的很疗愈。”
“人离开之后,他留下最好的礼物,就是美好的回忆。”

而且这些是独一无二的专属记忆,连弟妹们看了电影才知道原来哥哥和爸爸之间有过这样的时光。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显然池家庆是幸运的前者。
人生非得一定要“和解”
那么,在《嗨!神兽》收获不错的成绩后,他和母亲和解了吗?

“我妈看完这部电影后说,她觉得我很可怜,因为她觉得自己像那个阿嬷,一直在崩溃,而我是杨采妮,一直在忙碌。”
“我听完就想哭,因为有种小孩被妈妈抱在怀里说‘你辛苦了’的感觉。”

至于对他行业选择上的“和解”,他则认为不需要强求。是呀,为什么非要“和解”呢?
“当你跟价值观不一致的人聊天时,尽量不要希望能达到共识。相比起我入围金马奖,可能跟她说接到一个工作,她会更开心。”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无论你多想为世界说什么话,你得先明白你是谁。”
因为主持人的身分,台湾艺人曾宝仪为众人所知。但除了主持的身分,她同时也是一名歌手、演员、写书的人……带着多重身分,她在不同领域切换的同时,也在回望自己。距离上一次到马来西亚,曾宝仪回忆说是20年前。那时她是来宣传专辑的少女,唱着很可爱的歌。
“过了20年我长大了,我已经是少妇了。”不间断透露出对马来西亚的念念不忘,问及缘由,她不假思索地说:“这里的人很真诚,那个真诚很直接、很简单,我很喜欢这样的感觉,人与人之间不应该存在太多算计。”
报道:本刊 陈星彤
摄影:本报 谭湘璇
视频:本刊 陈愐壮
讲座那日的人潮拥挤,在她意料之外,又不。
曾宝仪分享,每年都会收到马来西亚粉丝的留言以及来信。加上近两年,她更透过播客《曾宝仪的人生藏宝图》收获年轻听众。
“站在舞台上的那一刻,我真的有一种美梦成真的感觉。”

将经历写成书分享“走过的路”
从《50堂最疗愈人心的说话练习》《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为你自己》《一期一会的生命礼物》到《生命中最大的宝藏就是你自己》,曾宝仪将自己在人生中的思考和所得,用文字一一记载。
她察觉,世界上所有人面对的问题相似,“我们都有亲情、亲密关系、学业跟事业的问题。人的困境都很像,和解、疗愈、放下自己、找到自己……”不只是诉诸方法,曾宝仪在书中详细记录“走过的路”。她认为,过程往往比结果来得重要。
“现在我们都太速食了,比方说1分钟之内要看懂1部电影、15分钟了解1本书……但你不会希望自己的人生是懒人包,你就得扎扎实实走过每一天,才会变成今天的自己。”
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书分享,源自她曾受惠于书。曾宝仪自小爱阅读,推理、科幻小说等书籍成了她接触世界的管道,“这十几年来,我看了很多心灵成长的书。我非常感谢那些作者,很赤裸的分享他们的人生困境,让我知道在这个宇宙中,我不是唯一suffer的人。”
曾经从别人的身上获得养分,她意识到经历分享的珍贵,或许能够帮助处于困境里的人出逃。
“如果我们都有共同的疑问,那就一起来看一下,我又是如何走过这些疑问。”
所有结果都是生活积累
从歌手、主持人、演员、节目制作人等多重身分,曾宝仪从不掩饰自己的“杂学”特质。
“每个人的个性不一样。有一段时间我也很羡慕那些专精做一件事情的人,但后来发现我不是这种人。如果你让我只做一件事情,我会觉得人生很无聊。”她表示,人都必须认识自己,从中找到最适合的生活方式。
不要成为他人,无论是在台上还是受访的当下,曾宝仪都一再强调。
美国艺术家安迪·沃荷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15分钟定律:在未来社会,每个人都可能出名15分钟。随着网络普及,人们在镜头前获得关注的机会更大。光鲜亮丽的外表,流量变现,但这背后又有什么是大众不知道的?
“一个人会红或在一件事情上得到肯定和成就,绝不是因为只做对一件事。他可能做对了一百件事,刚好那件事让你看见。”她强调,所有结果靠的都是生活积累,不该只看结果忽略了过程。
曾宝仪曾参与录制的纪录片《明天之前》,短短4集,每一集40分钟的纪录片,单是筹备的过程就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身为主持人,她阅读了一篇又一篇文献,看了一部又一部影片,做了一次又一次的英语对话练习。
即便做足准备,但她仍得面对不同国籍的受访者,他们说的英语口音各异。在采访一个英国受访者时,她因此受挫,“虽然我听懂了每个字,但因为他用的文法非常难……做完那个访问,我马上就哭了。导演走过来拍拍我说,不用太在意,因为受访者想展示他很有知识,所以故意讲得这么难。”
正是靠着这一点一滴的累积,她感悟人生历程的珍贵。透过将这些经历集结成字,她想让大众了解,看起来光鲜亮丽的人,人生也曾经历低潮,“他也经历过灵魂的暗夜,他也有很多犹豫怀疑挫折,但他依然义无反顾往前走。”
接下任务那刻的怀疑,准备过程中的付出,事与愿违的忍不住流泪……曾宝仪在挑战面前,不曾低头。
“我知道我想要完成什么,我不只是为了当下要过得很舒服。”在答应录制超出自己知识范围的节目后,她只能逼自己短时间跟上议题的深度,“我要在很短的时间读很多很多东西,做很多很多的功课。这样至少能理解采访者说的话和他们的困境。”
而曾宝仪天生的共感能力,在大多数时候也推了她一把。

共感能力是最强的工具
对于主持人而言,拥有共感能力也会被当作是缺点。
“有些人会说,你怎么比来宾先哭?但(共感力)很多时候是优点,因为我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我会知道他们说谎;或我会很清楚知道,这题他不想答。我不会硬问,因为每个人都有伤口。”
她不愿意为了工作,强行揭开他人的伤疤,亦不想因为5分钟的访问,坏了一辈子的交情。
“成为一个好的主持人跟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我会把成为善良的人放在更前面。如果今天我主持不好,还有下个机会改进;但如果今天伤了一个人,我可能会花很长的时间才能弥补。”
这也解释了,为何询及说话的技术,曾宝仪总是一而再强调:无需成为一个口才很好的人。
“我在这个圈子遇到很多口才很好的人,但我超讨厌他们,因为他们只说好听的话,我不需要好听的话。好听的话很容易学,但真诚的话不容易说,所以不需要成为一个口才很好的人。”
对比一篇华丽词汇的漂亮讲稿,受访人一个不经意地搓手一个真诚眼神,更能打动她的心。
“在我看来,最感人的永远都是无意间流露的瞬间。我在访问很敬重的前辈时,问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看到他在搓手我就意识到,这一题不该再问下去了,到这里就可以了。”她更要求制作单位删除该片段,即便深知播出去会得到大众的认可。
“我还是得到了那个很珍贵的moment,全世界没有人看得到,只有我看得到,对我来说就是名场面。”无需流芳千古,或得到众人点赞,“在那个当下我看到很真诚的人,活生生的感觉。每当我觉得‘人好像就这样了吧’时,总是会有人出现告诉我:No,你知道的还太少。”
不管哪个年纪都要Have Fun
回首人生上半场,她不曾后悔年轻时的全力以赴。
“以前总会想说‘心里很缺’想填补心里某个洞,所以我必须过度努力得到肯定;但如果不是过度努力,我不会有这么多人生经历,不会见到这么多人,不会做这么多节目。”
在这趟证明自己的旅程中,曾宝仪从中也成就了自己。
“不管是上半场或下半场,我觉得都挺好的。这书里面也有说就是,虽说是下半场,也有好玩的地方。”同时,她鼓励年轻人不畏惧失败。在曾宝仪眼中,失败不靠评分机制计算,不是掌声大小或一份清单……失败不该由他人定义。一件事必须做了才有收获,在失败中学习,也是成功。

“不管做什么都要Have Fun。失恋虽然很痛苦,等你老到没办法爱,你就会知道‘被伤害’也是一种乐趣,因为我是真心喜欢一个人,所以才会有被伤害的感觉。当失去爱的能力,你会想念还有能力爱的自己。所以不管是哪一个年纪,都要Have Fun。”
更多【人物】: 新华作家尤今/在文字里只种向日葵,不种罂粟 黄水斌不让经典港片褪色 让电影镜头化作钢笔漫画 作曲家余家和/走访各地,采集自然之音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