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別把升息、津貼、補貼當挽救民生和復甦經濟的萬靈丹。不小心就成了“人說鬼話”或“鬼說人話”了!
ADVERTISEMENT
經濟學理論很難照本宣科,否則還真的成了“人說鬼話”或者“鬼說人話”?既然是理論,就沒有標準答案,經濟學者的任務只是找些數據丟個球,然後交由我等凡人論戰或照單全收!
比方說,7月15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今年全球GDP將達到104兆美元,大馬將貢獻4390億美元(個人GDP 1.35萬美元),經濟規模全球排名34,真的乖乖不得了,必須舉國歡騰!
就說大馬,2019年的GDP才3647億美元,2020年下跌(負成長)5.6%,去年才成長3.1%,按IMF的說法,大馬今年經濟至少必須增長23%(但世界銀行預測只成長5.5%)。至於全球GDP突破百兆美元的預測也顯得荒誕,但他們每一季度會修正,只是這次的“大樂透”般的預測,且看年底IMF怎麼圓謊圓回來?
IMF的預測讓我想起經濟學理論的百年論戰。總體(宏觀)經濟學理論的“古典(貨幣)學派”和“凱因斯學派”是長期經濟理論的主流。隨著時間的演進,幾十年來又延伸出新古典、新興古典;新凱因斯、新興凱因斯等學說,這些都是從原學派延伸,在此表過不提。
今天,全球都是凱因斯學派的奉行者?
兩大學派中的“古典學派”反對政府幹預市場,主張放任市場自由競爭,政府不需要對市場有太多作為。當市場缺乏商品或原料,自然會有企業增加供應,而物價、就業市場等終將會達到供需平衡,今天的失業及通脹恐慌只是過程。只不過這一理論過於理想,實踐上有一定的難度,因為政府不能無為而治的讓市場自行實現穩定均衡。
凱因斯學派則認為政府必須在適當時機干預市場,才能幫助經濟快速復甦,認同政府對市場的干預應該“是一隻看得見的手”。1930年代興起的凱因斯學派,在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奉此學派為奎臬,認為政府要干預市場才能復甦經濟,這埸“凱因斯革命”成功打造了1950年代之後的美國經濟繁榮。
兩大學派,一個主張“自由競爭”(古典學派)、一個奉行“政府幹預”(凱因斯學派)。如果不要在觀念與文字上錙銖必較;今天,全球經濟都進入“凱因斯學派”的理論循環。
先說大馬,政府設定雞蛋、肉雞、食油頂價,用補貼干預汽油價格,就是用“一隻看得見的手”左右市場價格,這類的政府幹預只能“暫時穩定”通脹帶來的經濟恐慌,我們用800億令吉補貼民生必需品讓通脹停在不到3%的假象。如果長此以往,只會面對增加外債以及犧牲外匯儲備的結果。
所以說,我們遵行的是被扭曲的“凱因斯學說”。凱因斯學派“政府幹預”的精神,是主張政府透過財政政策,在經濟衰退期時,用基礎建設帶動需求,增加支出、促進就業以提高所得,雖然政府可能出現財政赤字,但是當經濟進入繁榮期,問題就能改善,這是經濟良性循環的假設。
去年12月,美國拜登政府通過1.2兆美元的國家公共基礎建設預算,包括改善或重建公路、鐵路、橋樑設施、水供、網路系統,以及提升其他面對未來氣候變化的基礎建設,目的就是擴大企業參與、增加就業、復甦整體經濟。
反觀大馬,2022年的財政預算只有756億令吉的發展開銷,摺合170億美元的基建投資。如此丁點預算,怎麼實現透過財政政策刺激需求,帶動企業需求,復甦國家經濟?
俄烏衝突,對俄羅斯採取經濟制裁,引發全球通脹的骨牌效應,各國政府紛紛挽救自家經濟,其中“升息”的貨幣政策是常用手段(這偏偏又是古典學派的觀點),方式就是提高利率,減少貨幣供應,抑制通貨膨脹。只不過這是由戰爭引發的通脹,我們真的很難用經濟學理論一言以蔽之的解釋,升息不能解決問題!
我們怎麼解讀一些“高官”的說法?
話題回到“人說鬼話”還是“鬼說人話”?
美國7月13日公佈最新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顯示6月的CPI指數較去年同期暴增9.1%,超過華爾街早前預期的8.8%,比起5月的8.6%高出許多,同時創下1981年11月以來最高的當月通脹率,所以,可以相當肯定的是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將會在本月底繼續加大升息幅度,大馬以及全球,下半年都將受到牽連!
聯準局兩位升息急先鋒沃勒和布拉德表示,他們會在月底利率會議中強烈主張升息0.75%,這透露了令人擔心的訊息。美國總統拜登也表示6月通脹率高的令人窒息,但他說這是落後指標,因為6月中旬美國油價已經開始下跌,似乎他在暗示7月CPI指數會緩和。
歐盟和英國的CPI指數也同比上漲8%至9%,國家銀行升息是終極手段。但各位,歐美的通脹目標是降至2%,這容易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直接將美國今年經濟成長預測從2.9%降至2.3%。但如此一來,本文前述IMF預測今年全球GDP 104兆美元又從何而來?
用升息緩解通脹,然後促進經濟復甦?這其實就如同癌症的化療,副作用就是好壞細胞同歸於盡。
如果俄烏衝突不結束,就說“全球通脹終止,經濟開始復甦”,這約莫是人說鬼話或鬼說人話,如同IMF的鬼話連篇!
回到國內,國家銀行總裁諾珊霞7月15日發表公開信,駁斥隔夜政策利率(OPR,亦即升息)上調會加速國人破產的說法,她表示兩者沒有關連。其實她是在回應“大馬貸款者與消費者解決方案協會”(4PM)所說,政府升息0.25%可能導致破產人數增加1倍。
根據總裁取自大馬破產局的數據,近10年的破產高峰期是2014年的22.4萬人。此後,從2016年開始下降至今年首5個月累積2.7萬人。
諾珊霞“說得很好”,“想要宣佈一個人破產不簡單……有不少程序……,破產是最後手段。”
根據總裁的解釋,我們可否如此解讀?
其一,從2012年至今年5月,我國累積破產者數量驚人達166.7萬人,會不會是財務狀況不佳的早已淘汰,留下的都是好樣的?
其二,國家銀行第一次升息是5月11日,從1.75%升至2%;7月6日再從2%升至2.25%。升息前後才兩個月,財務狀況不佳的貸款人不會馬上宣佈破產,如果繼續往上升到MCO前的水平,總裁再耐心等等看,好戲在後頭。
其三,升息(提高利率)可以減少貨幣供給,抑制通貨膨脹;但同樣的道理,高利率衝擊最大的是長期及大額貸款(如購買房地產)的投資者,投資人觀望態度,使得建築材料成本高漲的房地產商先投降了!
千萬別把升息、津貼、補貼當挽救民生和復甦經濟的萬靈丹。不小心就成了“人說鬼話”或“鬼說人話”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