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创作谈 02.】
定义散文是困难的。散文,与之相对的是韵文,但韵文已经没落。在现当代文学系统,比起诗、小说,它又是最接近生活的。近年多人读写、讨论散文,形容散文是一种透明的文类。透明,意即与生活表面、现实经验的自我贴合,仿如拓本,用纸放在石碑上摹出字迹讯息。它是生活的影子。
ADVERTISEMENT
那么影子可以离开生活吗?也是可能的。生活持续,即能为新状况寻找适配的风格、形式。它的英文名称(Essay)原型或许预示了,这文类一直属于尝试(Essei)的状态。这里指称的散文面向,都是一种可能,而不是既定模式。
小时习字,直到小学一年级始造句、作文。叙述慢慢从口中短短的声音,变成一张纸上的铅色行列。我们与文的关系,也许是散文书写一开始的难处。当然,这和日常语言是不一样的。而生活中写文的机会,往往始于课堂。作文讲求效率,将表达简化为一种不具个人色彩、自动化的文句,最好用上格言或成语。
不只始于课堂,现在还有个人的社交平台。自白、私密的书简较接近抒情散文,但今人已鲜少写信。可在21世纪最初的10年,文字还有为日常所用的机会。那是部落格兴盛的时期,网络上的影音创作尚未大行其道。当时虚拟河道上遇到的写手,也曾聚在一起办部落格联播,或是网络杂志《记号》。其他时间就躲在自己创立的域名之下涂写悲秋,守着友人小站更新。文字群体闪现朦胧呢喃,譬如半公开的日记,其实也是一种“发声”的训练。如今媒体平台日日新,虽是标榜自我为主流的时代,可主流上已不是文的世界,部落格也逐渐转移成为脸书某一角落的长文与留言。
因此,偶尔应邀为大专生、中学生评散文时,我总是格外珍惜行文有些瑕疵、不太规矩,但试着以“自己的声音”书写生命经验的作品。我们无法绕过试卷作文,也被网络流行语席卷进去,作者总要想办法越过这种过于方便、人人通用的固定形式,书写才可能透明,自我得以显现。
不过,散文也可入诗,营造陌生感,尝试挑战那透明的特质,为截取日常,赋予另一种观看的角度。而文学语言,未必是密度极高的文句。“在那里,我们采集,渔猎,编织,饮食与睡眠,更多时候,无所事事,看蚂蚁扛食行路,看蛛网被风吹散,看夕阳倾落的快速,看月亮露脸的残酷,黑夜细细琐琐的声响,是万物嚎叫,是心在窜动。”(赖香吟〈岩画〉,《史前生活》,2007)写的是年少情怀,以灵敏直觉对周遭摄取各种印象。到了不轻易被情感牵动的年纪,经历伤痛以后,只能从粗糙的岩画痕迹去追溯那生动无畏的心眼了。如此简练文字与诗的意象交融,譬如舞步,作者背负逐渐沉默化石的生命,踏着节奏挣扎前进,且频频回顾。
或另一种情况,生活不断处于移动、变动之中,经验不由自我主导,就会生出“文字之魅”。言叔夏回望南方乡野生活,以隐喻写下许多戛然而止的人事。(《没有的生活》,九歌,2018)其中一篇〈刺点〉,她试图指认时常不在家的父亲,叙述两次相处片段。其中一段经由旧照片召唤,想起两人傍晚在老家附近的墓园散步。当时,父亲叫住不想回家的孩子,叫她静下来听听山猫发出的声音。“山猫是不会出现在这南方寻常小山的坡道上的。那不过是父亲从他的叙事里召唤来的物事。如同对这一张相纸施展法术,叫唤它:请来这个故事里。”作者没有继续挖掘回忆场景、交代后来发生的事,而是借这段往事思考自我与经验的关系。文字、照片,是记录经验的证据。当叙述对象是亲近而陌生的,我们能不能抵住匮乏的焦虑,而不是无节制地按下快门,强行留下生命中的刺点?
也有人说,散文没有什么技巧,是“实话实说”。比起借助诗语言,当代散文看来是简/减笔占多。简笔譬如白描,没有刻意多余的修辞。而减笔浓缩时间,作叙述上的跳跃。这些都可视作过去工于精美的一种转向。其中也有“例外”的不透明,来自第二或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
房慧真《草莓与灰烬》(麦田,2022)关怀历史与现代的普通人肖像,也有宛如家庭与成长经验的纪录片。后者大多集中在辑四“回眸”,有作者迟迟终结求学摸索的状态,或年少时的苦闷,以城市角落的艺文风景自我喂养。即便如此,“我”也有疏离的时候,在一篇写女身独身自持的处境(〈烟花〉),“因为不疼痛,脐带到她们这边一刀切落,此去无路,这让她们注定失去深刻的感受能力,为人情薄而淡漠”。“老少女们”想做自己身体的主人,可阻挡不了经期到来,卵子生起又凋萎。这里也写性事、孝亲,锋利地剖析薄情的生命切面,她以第三人称书写他人,也包含凝视自己。
散文是体现作者本色的文体,大多语言透明,但也有不透明的特质。透明,是让生活中的书写免去固定的形式,归还自由。不管说理议论或生命故事,直白纪实所展现的抒情力道,避免散文成为精致的摆设,徒留复制美文典范的形式。不过,散文仍需要技艺,又为什么需要技艺呢?自我揭露难免涉及他者,伤害与摩擦是散文最难的见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月亮背面”,书写越久越多,就越能感受到外来目光的重压,是不管亲疏远近,都可以看见的难堪。
不透明,以诗的意象建构或者抽离的素描,也许是为了平衡袒露与介入的界线,试图说服他人的过程。“这个狂乱世界的光景,时而高潮迭起,时而光怪陆离——我尝试尽力在内在韵律和世界观之间,寻求某种和谐。”引卡尔维诺的备忘录,我认为不止诗与小说,如今不再囿于善美的散文,亦可以变换姿态举起各种现实。(编按:文中粗体关键字为编辑所标明。本系列每月第三个星期五刊出。)
相关文章: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记得刚上初中时,我对华文课的热情平平,总是提不起兴趣,甚至有些惧怕它的深奥与繁杂。那些艰涩的古文、枯燥的语法,词汇的积累,还有永远写不完的作文,都让我望而生畏。直到一个慵懒的早晨,阳光透过教室的玻璃窗洒进来,在课室投下一片温暖的光斑,黄老师拿着天空蓝的电脑走进教室,这个场景,开启了我与华文课之间奇妙的情缘。她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将原本沉闷的华文课变成了如今我最期待的课堂,让我沉浸在它的魅力之中。华文课在许多人眼中, 也许是一本正经的课堂,是一板一眼的文言文和生词默写。但,黄老师却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她不仅仅局限于课本,而是将世界带进了课堂。
我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起初,我对古文充满畏惧,它晦涩难懂,每一句都是千年前的谜题。然而黄老师独特的教学方式让我们一步步走进了古文的世界。记得我们第一堂课学习〈桃花源记〉时,她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文章的含义,而是教我们逐字逐句地拆解。她让我们想像自己是误入桃花源的渔人,站在渔人的角度,用我们的语言来翻译,“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这句。当我们终于翻译完这篇文章,再回头读原文时,才发现那些曾经令人生畏的字句,竟是如此优美!“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诗意的描写让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了一片宁静安详的世外桃源。这种体验让我意识到古文是一个可以沉醉其中的世界。
黄老师不仅教我们欣赏文字之美,更教会我们如何用文字表达思想。她的个人经历更是我们课堂的一道风景线。她经常用生动的语言分享自己骑行旅游、用车轮丈量异国土地的经历,讲述着她在异国他乡的见闻,描述着当地的风土人情,还展示了许多精彩的照片。我被她生动的讲述深深吸引,仿佛也置身于那片陌生的土地。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含义。她也总是鼓励我们在闲暇之余多写些作文,并将自己的文章投稿到报章。在她的鼓励下,我将自己假期去上海旅游的经历写成了文章,投稿到旅游版。
黄老师让我明白,文字不仅是考试的工具,更是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窗口。在她的引导下,我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我开始用文字记录生活中的点滴,用不同的修辞手法表达内心的感受。我写诗,写散文,写游记,记录当下所有有趣的事和对事物的新感悟。我惊奇地发现,当我用心地去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清晨课室里洒进来的一缕阳光,下课时同学们嬉戏打闹的声音,放学后往学校大门口奔去的背影……这些平平无奇的场景,在我的笔下都变得清晰鲜活了起来。作文本上密密麻麻的文字就像一片片花瓣,记录着我成长的足迹。这些被文字温暖和治愈的时光都将永远珍藏在我心中。
现在,华文课已经成为我每周最期待的时刻。华文课教会了我如何写作,更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在黄老师的课堂上,她没有照本宣科地讲解课文,我们讨论时事,探讨人生,分享梦想。在她的影响下,我养成了阅读报纸的习惯,开始关注社会,思考人生。黄老师的华文课就像一扇神奇的窗户,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通过文字,我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也找到了表达自我的方式。那些看似枯燥的古文,那些普通的新闻报道,在她的讲解下都变得生动有趣。她不仅教授了我们知识,更教会了我们如何用心感受生活,用文字记录身边美好的一切。
回首这一年,我深深感激黄老师的用心教导,是她用她的经历、她的热爱、她的故事点燃了我对华文的热爱,让曾经对它敬而远之的我深深迷恋它的美丽。我也从她那明白了文字是情感的承载,是思想的表达,是链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或许,未来的有一天,我也会像老师一样,去探索世界,然后用华文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分享给更广阔的世界。如今,华文课对我而言亦不再只是一门学科,而是一段美好的旅程。在这段旅程中,我遇见了更好的自己,也找到了表达内心的方式。感谢黄老师,感谢华文课,让我明白:文字不仅是记录生活的工具,更是照亮心灵的明灯。愿我们都能保持对文字的热爱,让写作成为生命中永恒的风景!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