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任何一種職業,我們都周旋在推動和拉動的因素中(push and pull factors)。當我們在探討醫護人員離開衛生部的推拉因素時,我們不能不提到衛生總監幾年前在推特上發表的3不足:資金不足、人手不足和薪水不足,以及3過度:工作過度、壓力過大和過多病患。
ADVERTISEMENT
2021年7月展開的黑色代碼運動以及合約醫生罷工組織的大罷工行動讓舉國意識到合約醫護人員的問題,同時也揭露了公共醫療體系的缺陷。為此,衛生部答應會極力提出有效方案來解決合約醫護人員所面對的困境。
事發一年後,合約醫護人員的情況有好轉嗎?有關當局是否採取了適當的行動來回應合約醫護人員的訴求?
簡單的回顧一下,我國醫療體系分為(1)政府主導和資助的政府醫療系統,以及(2)需要自費的私人醫療系統。由於諸多因素(包括費用考量),大部分國人都選擇前往政府醫院和診所就醫。這也意味著政府醫療體系須負荷較龐大的負擔,以應對國人的醫療需求。早前,所有醫護人員都是永久性聘僱,這為他們的長期就業提供了保障。因為有充足的醫護人員,政府醫療體系能夠較從容地應對當時的需求,為人民提供高品質的醫療服務。
然而,2016年起合約制聘僱醫護人員的待遇以及諸多如醫院霸凌事件等問題,導致眾多合約醫生離職。衛生部在今年3月指出,從2017年到2021年,共有2032名合約醫生離職。兩千人並不是一個小數目,這影響服務能力和素質。倘若一位政府診所的醫生一天能為至少40人看診,少了兩千位醫生,試想想,有多少病人將受到影響?醫生短缺等待看診時間自然變長。
今年2月,當衛生部宣佈將在3年內騰出超過8千個醫護人員永久職位時,我們猶如看到了曙光。不過,相比起每年新聘請的5千名實習醫生,8千可能看起來微不足道。在許多社交媒體平臺(尤其是合約醫生罷工組織的社交媒體)仍然可以看到合約醫生頻密辭職。他們當中有許多是獲得公共服務局(JPA)獎學金的醫護人員,本來被綁定服務,需要為政府服務長達10年。不過,經歷了這個合約混亂,JPA也開始解除了對於獲得政府獎學金的醫生、牙醫和藥劑師的束縛,允許這些合約醫護人員取消綁定服務合約。
我們來談談JPA獎學金情況。政府通過納稅人的稅金供他們讀大學課程,而JPA提供給一位學生的費用可高達幾十萬令吉。現在,他們不需要被綁定為政府部門服務10年,反而可以自由地到私人界發展,或者到海外工作。為此,前衛生部長祖基菲裡指出“等著竊取我國人才的外國禿鷹”才是最大的受益人。換句話說,我們納稅人的錢被用來培養為澳洲或英國人民服務的醫生,這也太不應該了!這讓民眾不禁感嘆,公共服務部門是否應該重整人力資源策劃。
當然,人才流失不僅限於年輕醫生。最近有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大馬醫藥協會主席辜家財指出,衛生部在2011年至2017年失去了超過1000名專科醫生。這種現象只能用“浪費”來形容。這些都是訓練有素的醫生,他們的技能、知識和專長本應造福我國人民,但現在他們要麼在私人界服務,要麼在海外工作。
針對此情況,我們不得不提出疑問: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醫護人員離開公共服務?
其實,如同任何一種職業,我們都周旋在推動和拉動的因素中(push and pull factors)。當我們在探討醫護人員離開衛生部的推拉因素時,我們不能不提到衛生總監幾年前在推特上發表的3不足:資金不足、人手不足和薪水不足,以及3過度:工作過度、壓力過大和過多病患。
這些根深蒂固的問題一次又一次地被提出,而且很可能會持續被提出,因為政府並沒有妥善地處理醫護人員多年來的困擾和處境。在這個時刻,我們希望在11月提呈國會的衛生白皮書是解決問題的最終方案。不過,白皮書並不是仙丹神藥。如果政府沒有政治決心,也不腳踏實地行動,我們在未來的5年10年甚至50年恐怕還會在原地踏步。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