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讀到上一期琬焮寫的【編採手記:It’s a Wrap】,你就知道我們小編仨近期去“拜師”(雷導和Co導),從旁學習拍攝了6個紀錄片。是什麼紀錄片呢?這關子要賣久一點,大概兩個月後再告訴你們呀。本期我先談談還沒“拜師”前的拍攝事。
有一次,記者洢穎為撰寫“OKU家居改造”專題(4月3日見報),安排了輪椅使用者連正傑的採訪。我是當天的“業餘”影片攝影人。我向來都是直到拍攝現場才見機行事,事先不會做太多準備,因此沒有太大壓力。然而這次不同,拍攝前幾天,另兩個小編芷桑和琬焮就比我還“緊張”,她們笑說自己像“爸爸媽媽”在操心出遠門的孩子。(真的是皇帝不急……)
ADVERTISEMENT
也許意識到這次拍攝有不一樣的難度,桑、焮一早就替我設想各種可能面對的難題,並想方設法解決。比如:如何取得OKU第一人稱視角?用GoPro。那GoPro如何套在受訪者身上?用膠帶?夾子?桑、焮也想到給GoPro加上自制的掛繩,結果怎麼綁都不對;中途還不小心弄壞了GoPro的保護殼。糟糕,這GoPro是向另一部門借來的呢,總得買個新殼賠人家吧。
彷彿受到幸運之神眷顧,經介紹,我們來到一間GoPro專賣店。老闆說:“你們來得正好,它就在這裡!”也太巧,我們想買的玩意兒早就擺在櫃檯上,有折扣。
我們也在其他地方買了“第一視角拍攝胸帶”。有了這個“神器”,問題就完美解決了。如果沒有桑、焮先前的操心,也許不會順利摸索出這個解決方案吧?向“爸爸媽媽”立正致敬。
不過真正的挑戰,是實際拍攝的那天。現場有點混亂,除了記者和攝影記者,還有受訪者、其父母和弟弟,以及UCSI大學建築師生9人。加上我,共16人。人一多,我拍攝角度就受限了。偶爾有人“亂入”鏡頭,剪輯時就不得不剪掉。
當然還有另一種處理方式——把所有人都拍/剪進去。但影片不宜過長,我又功力不深,不懂該如何跟觀眾簡單交代“群演們”的角色和出場理由。於是我依然聚焦在主角身上,省略掉“群演”。
我不是導演,不能喊“清場”。至少在這情況下,不能是導演。畢竟這專題還是以文字報道為主,學生們更是需要參與觀察學習,我呢只能儘量遷就大家,能拍就拍。有些畫面錯過,就只能錯過了。一些動作,我們不忍心請受訪者重複示範第二遍。對他而言,太累人了。比如他的日常生活作息:匍匐前行進洗手間,再借助扶手來撐起自己坐上馬桶。印象中,這過程要花上十幾分鍾呢。
影片剪出來,敘事方面應該是通順的,有表達出一些簡單意思。只是隔了幾個月重看,始終覺得有許多缺點,只能美其名曰“寫實”。
忘了是哪個演員說的,“要帶著遺憾到下一場戲”。意思大概是,化遺憾為力量,以便在下一場戲改善演技,彌補上一場戲的缺憾。我不太像個積極的人,但這種感覺,還是大概能體會的。
更多文章: 黃琬焮/It’s a Wrap 郭慧筠/什麼是你的人生意義? 李依芳/月球任務 林德成/長者內心需要一份踏實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