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26日彭博電)隨著對製成品需求的下降,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正在波及歐洲和東亞的主要出口國,導致德國和韓國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罕見出現貿易逆差。
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意味著,中國6月份1%的官方進口增速掩蓋了製成品數據的惡化。根據中國海關最近發佈的數據,上個月高科技產品和機電產品進口下降約8%。本月似乎也沒有改善,韓國對中國的出口7月份前20天下降了2.5%
ADVERTISEMENT
法國外貿銀行亞洲新興市場經濟學家阮珍(Trinh Nguyen)認為,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防疫封控措施的持續影響,這些措施打擊了消費者和企業信心。
“直接受到中國內需(特別是對製成品的需求)影響的國家更加脆弱。”
中國作為全球大宗商品需求推動者的作用往往掩蓋了一個事實,中國的進口主要是製成品,既用於國內市場,也用於組裝後出口。根據中國和韓國的數據,過去10年大部分時間對華貿易為盈餘的德國和韓國,上月都罕見地出現了赤字。
對於這些經濟體,阮珍補充,中國的滑坡“發生在一個糟糕的時刻,因為在對主要客戶的出口需求急劇下降之際,他們的進口賬單也在擴大。”
對這些國家而言,更糟糕的是,中國進口的放緩有一些是結構性的。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龔炯表示,中國今年電動汽車出口激增,而電動汽車供應鏈更加以中國為中心,從而降低了對韓國等國家汽車零組件的需求。
TS Lombard亞洲研究主管格林(Rory Green)表示:“我預計,隨著中國、半導體和全球商品週期悉數轉向負面,疫情贏家韓國和臺灣將迎來非常艱難的時刻。”
日本6月份對華出口扭轉了4、5月份按年下降的局面,但Pantheon Macroeconomics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博瑟姆(Craig Botham)表示,這種成長可能是短暫的。
他說,鑑於中國消費者處境艱難,針對最終需求的普通出口毫無希望,而要想中間產品發揮作用,就需要全球出口需求旺盛——據他所知,這種需求正在減弱。
鑑於中國新增本土病例保持高位,意味著有可能實施更多封控,經濟學家正在調降對中國經濟的預期。中國房地產行業的滑坡也在加劇,從而使問題進一步惡化。根據《彭博社》最新調查的預估中值,經濟學家預計中國2022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將降至3.9%。
經濟學家預計本季度出口成長7.8%,進口成長5.4%。
鑑於來自歐洲和美國的需求依然堅挺,上海結束封控後港口活動反彈,中國公佈6月份貿易盈餘達到前所未有的980億美元。博瑟姆補充,由於中國需求前景疲弱,“全年貿易盈餘創紀錄的可能性很大”。
西班牙對外銀行駐香港首席亞洲經濟學家夏樂表示,在中國下半年可以避免更嚴格封控的更樂觀情況下,進口按年增速可能恢復到7至8%。
他補充,但這也明顯低於全年超過30%的增速,“進口疲軟將是中國經濟放緩影響外溢到世界其他地區的最重要渠道”。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