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Susan Cain的《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是我姐姐两年前送的生日礼物,花了一年细细读完。我说我是内向者,旁人总会质疑。于是重新整理书内容,简单概括精华,希望能解开很多人对内向者的误解。
Susan Cain是一名美国作家兼讲师,最初的认识是透过她在TEDtalk上“内向者的力量”的演说,深受启发。她用安静的穿透力感染着听众。喜欢这本书并不是因为特别了解内容,而是感受到被了解。
ADVERTISEMENT
据作者,世界上三分之一至一半的人口都是内向者,而你可能无法从外观来定夺他们的个性。很多内向者都把内向那一面隐藏了起来。普遍大众的既定认知是:内向者都是社会边缘人,而外向者才是善于交际的佼佼者。
何为内向者?作者提出内向者心思细腻,喜欢探索内心深层的世界。他们透过独处来充电休息。内向者抗拒表面化的闲聊,但享受有深度的聊天。书中提及的名人颠覆了我原先绑定成功和外向者的看法。他们包括印度国父甘地,黑人民权行动主义者罗莎·路易丝,《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身为内向者,他们安静观察,悉心聆听,世上才有这些好作品、好领导。
除了心理学,作者也透过生物学深层剖析内向者的行为。内向者拥有高度敏感的神经系统。藏在头脑深层里有一个部位叫杏仁核,它操控原始系统例如调解情绪。你感到害怕,想拔腿就跑,那都源自于杏仁核。而内向者因为高度敏感,轻微的外来刺激都足以激发杏仁核让他们神经紧绷,全神贯注蓄势待发。就是这些因素会影响内向者上台发言的流畅,面对人群时磕磕巴巴。
但是请别把这当成弱点。因为敏感、安静,内向者能感受更多,聆听更多。内向的领导不会有表现欲,反之能静心聆听和实践下属的意见。因为有了安静的空间,想法和创意有更大的突破空间。世上很多艺术创作比如梵谷的太阳花,肖邦的夜曲,都是出自于内向者的创作。最重要的是,内向者有惊人的毅力,如果放在对的位置可以发挥所擅长的思考模式,可以竭尽全力解开复杂的难题。
继续做自己?还是迎合社会?
作者也提出一些疑问引人深思。那内向者该继续保持自己还是伪装成外向来迎合社会呢?我们的个性是有伸缩性的,即使内向也可以伸展到一定的外向程度。身处外向型社会(Extrovert Ideal)的我们,缩在躯壳里是吃亏的。所以作者建议,你可以适当的伸展你的外向个性。专业领域上比如演讲如果背后有深层的意义价值,那便足以支撑你,成为你努力迎向大众的动力。具体细节,还是要亲自阅读方能领悟。
作者本身把内向者的认真、细心发挥到极致。书中提及不同的研究,脚注和后方都清楚写上依据。她访问各地的教授,研究者,曾走入Harvard Business School,还特意参加Tony Robbin的演讲以了解外向者的视角。不得不说Susan Cain真的是典型内向者,事事做到完善。这一点让我被她打动,相信她所写的都不是耍嘴皮子功夫。
这本书大量运用深奥的专业术语,外行人读起来会吃力。不过她常以小故事为例子,简单易懂,弥补了深奥的部分。看不懂的部分大可先略过。
以前很讨厌自己是内向者。自童年成熟记事起,我的成长过程是焦虑和不安。面对人群我说话结巴,不像那些闪烁的人自由豪迈。我害怕自己不正常,甚至讨厌自己的软弱。家人更是焦急,戳着推着让我走进人群:“你要多说话呀”。我跌入了无限恶性循环,越是焦虑,越是表现不好。如今很庆幸有上天恩赐的力量。这本书让我更透彻地了解自己,这是我的特色。我不需要去成为别人,反之可以利用自己安静的穿透力,来表达和影响别人。
最后用书中一句话为总结:“很多孩子们像是蒲公英,任何环境下都能飞翔。然而高度敏感的孩子就像胡姬花,容易枯萎,但是在对的环境和条件下,会绽放异彩。”内向不需要被治愈,只是需要找对方向盛开。内向者和外向者,只是用着不同的方式来拥抱世界。
如果你是一名还在抗拒自己的内向者,赶快捧起这本书吧!
ADVERTISEMENT
熱門新聞





百格視頻
打从成年以来,年龄在于我,也并非什么大课题。
反正,经历了各式的“超龄回锅”,也不见什么超敏反应:回锅校园,比同班同学大,臭味还颇为相投;回锅职场,归零从头来过,心态尚属平衡;回锅爱情,那个比我稚嫩的谈感情对象,也与我终成眷属。
往回看,在“年龄只是数字”还未变成老套话以前,我老早就把它贯彻了,只是近年才发现,自己尚未贯彻始终而已。

怎发现?话说某天如常熨烫一整个星期的上班服,恍然惊察:咦,怎么衣架上陈列的都是单一的黑色长裤,像极了以往阿嫲的服饰──各色上衣总是配搭黑色长裤。不知何时开始,这竟成了我上班衣装的标配(顿时一窘)。莫非,这就是大龄的标志?
要说最强烈“暗示”我已“老了”的一大标志,应该就是十多年前换眼镜那一天,验光师无情宣判,我得了老花眼(连这名词都带个“老”字)、必须选择“多焦点镜片”,镜框还必须是加宽、加大的,才能嵌上这款镜片。
再过了些年,多焦点眼镜亦不敷使用,验光师使出法宝,配合个人近距观看习惯,另外打造一副“阅读眼镜”(只能近看,不能远眺),让我两副眼镜、一主一副交替使用。身上“附件”逐一增加,不是大龄是什么?
外在形象的改变,着实证明岁月已在我身上留痕,而我的心态也好似渐渐妥协,防御有些松懈,开始会吐出“老了”这样一句煞风景的话来。
每当上坡气喘吁吁、膝关节不给力时;或宅性大发、不想凑热闹时;又或没有动力追韩剧、不再被美得吹泡泡的剧情所打动时……甭管它是“初老”、“中老”,还是“老老”,反正老化的实证累累。
迈入2025年,我必须承认:我对年龄与生俱来的钝感力,似乎已渐渐失效。面对年龄这头巨兽,脸皮已不复以往般肥厚。好了好了,无法招架,我承认“老”这回事儿、却又想设法删除不经意吐出的“老了”这么一句“惊世名言”,竭力抗拒它成为我的口头禅。
我之所以殚精竭虑、想把这句话从我的生活字典中删除干净,是深谙心理暗示的强大威力。只见我一边按着删除键,一边用鼠标剪切粘贴,一心一意想把属于青春的标志给一一粘贴回去。
穿上鲜艳亮丽的衣物
剪切粘贴的标志有:(一)显年轻的衣着:年关将近时,特意选购鲜艳亮丽的衣物;(二)不显老的头发:熟龄发质营养不足,就用护发喷剂加上暗色系染发剂给补救补救;(三)减龄的身体曲线:中年遇荷尔蒙不给力、体型往外扩张,就避免饱餐,随时保持微微的饥饿感;(四)年轻人的身手:手脚不复矫健,就赶紧锻练身体,每日早起多做运动。
希望我不是自欺欺人,但凡能够剪切粘贴的,我都尽量从过去曾经拥有的范本,一一地拷贝起来,然后慢慢地粘贴到现在。最重要、最要紧的就是:严以律己,管好嘴巴,万万不可轻易吐出煞风景的“老了”二字。切记切记!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