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已经很少朋友知道,我最早的“课堂以外”写作兴趣与经历,实际上写的是科幻小说。
我小学二年级时,从电视上看了翻拍自倪匡小说的电视剧《卫斯理传奇》。三、四年级,二哥买了些相关小说回家,是那种大概只有巴掌大的袖珍本,我开始在家里拿起来读,从第一册《钻石花》到之后的《蓝血人》、《木炭》、《沉船》、《地底奇人》等等,很受其中曲折离奇的情节所吸引。
ADVERTISEMENT
因此,回顾我人生中与“文学”最初的亲密接触(如果我们不否认通俗小说也属于文学),可以说,最早走进我阅读视野的,是倪匡先生的科幻小说。
于是后来,我开始模拟“卫斯理传奇”的风格,用单线的活页纸,似模似样地写起了短篇科幻小说,短则6页,长则十几页,完成后便带到小学班上给几个关系较好的同学阅读。有些情节写得略为惊悚,还记得有个同学说她一个人在房间里读我的小说,都不敢把房门关上。我也把小说交给一位老师读,她很支持与赞赏,鼓励我坚持创作,说我以后可以当个小说家。
小学时候想像力确实格外丰富,能在文字中驰骋幻想,从灵魂交换、超能力、太空旅行到各种匪夷所思的超现实情节,我都可以无所顾忌地在稿纸上挥洒。有段时间创作力极强,几乎每星期都能完成一篇新作,最后写成的科幻小说估计有三四十篇之多吧。
对“幻”这个字情有独钟
上了中学,也许是课业压力较大,我对科幻小说的阅读越来越少,也渐渐不再创作,许多故事只是简单开了个头,写了一两页便无以为继,搁置至今。只记得在初二的华文课上,我有一次也尝试用了科幻小说的笔法来写命题作文,意外获得老师的青睐。再后来,我的阅读兴趣逐渐转向更“高雅”的文学作品,卫斯理传奇从此束之“低阁”,藏在家中书柜的一角,姑且作为我童年阅读经历的一段纪念,而逐渐尘封。
但我对于“幻”这个字仍情有独钟。大约初三、高一时,我给自己取了个笔名叫“幻紫”,在《星洲日报》的【后浪】版上投稿并发表了几篇现在看来文辞极为矫揉造作的“纯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都已不再是科幻小说,只是笔名还留存着我对奇幻意境的渴念。
科幻小说家的梦想,亦如科幻本身,早已在现实的成长中幻逝。
我终究没在文学创作的路上走得够久够远。卫斯理与白素的故事,甚至于“倪匡”这个曾经对我影响至深的名字,都早已逐渐从记忆里淡去。直到近日听闻倪匡先生逝去的消息,才蓦然想起,家里书柜上的卫斯理系列小说,都不知在什么时候被母亲收拾到某个看不见的地方去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