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边缘评论

|
发布: 7:50am 31/07/2022

辩论赛

邊緣評論

张永庆

安焕然教授

辩论粗口文化

辩论赛

邊緣評論

张永庆

安焕然教授

辩论粗口文化

安焕然教授.给辩论赛筹委的一封信

安焕然教授

我认为更核心的问题是现在大马的华语,辩论员对辩题讯息掌握不足,论据准备不够,但只要凭其炫人的辩术,照样可以赢得胜利和掌声。

ADVERTISEMENT

这封信,是写给有意办辩论赛筹委的,不是给辩论员。后者无需自“辩”你们的重辩轻论原委(我也知道原因),也没人要跟你“辩”。有些时候,不是什么都是“辩”出来的。

最近闹得沸腾的辩论场上的粗口事件,撇开校长为学生认同而感慨公开道歉的焦点,其实张校长最初发的那篇文章的另一个重点,我认为更核心的问题是现在大马的华语辩论赛,辩论员对辩题讯息掌握不足,论据准备不够,但只要凭其炫人的辩术,照样可以赢得胜利和掌声。我认为这才是我们真正要去正视的问题。如今的辩论赛早已沦为重辩轻论的表演和娱乐。办辩论赛的华团和筹委试扪心自问,你们还记得当初前辈们办辩论赛的初衷吗?(辩员别在那边自“辩”“时代不同了”,我不是讲你)

我是90年代中期参与辩论赛活动,那时的筹委在邀请评审和安排评审场次时很是用心和认真。他们是依据辩题来找评审的。毕竟不是每个辩题都是任何人能胜任,尤其是那些辩论员出身的评审,如果他自己事先没有做点功课,脑袋空空就来,而且一来就包完当天几乎每个场次的辩论评审工作,这样的评审结果只能从辩术技巧评定。不“重辩轻论”才怪。因为评审本身的知识讯息量有限,你能要求评出个什么“有内容的评决”出来。

在那些年担任中学和大专包括国际大专辩论赛评审时,我最感怀也最感佩的是新山已过世了的张明强先生。他本身是商业经济学出身,请他担任评审主要是评与经济有关的时事辩题。而且他都会提早到场,并带着一些相关的经济书籍过来。印象很深刻,有一次,面对一道金融货币的辩题,他特地带了宋鸿兵的新书《货币战争》,在赛前评审室开读书会,给大家导读分享他的阅读观后感。

当年我很乐意也很喜欢参与辩论赛,主要还是有一群志同道合的辩论评审。我们既是评审,也是让自己(即使你是评审)增广见闻的学习平台。

为改善当下大马华语辩论“重辩轻论”的偏差问题,我觉得主办方筹委邀请评审是其中很大的关键。有以下之建设性建议:

一、必须认知,不是任何人都能胜任每个场次的辩论评审。筹委应尽量避免安插同一个评审“包办”当天大部分场次的评审工作。

二、如此,每个场次,安插的评审人选,必须多元。尤其是辩论员出身的评审不应过多集中在同一个辩论场次,而需以该名评审的专业或职业背景而定。例如辩论一个教育课题,三个评审,最好是一名教育界人士,一名辩手出身(但最好其职业或他平时参与的活动也跟文教多有接触),一名非辩手出身的资深评审(但也尽量要跟其专业职业及其平时参与的文教活动有关)。如果是五名评审,辩手出身者不宜超出两名。

如果是一道经济辩题,三个评审,最好一个是业界人士,一是辩手出身(但最好其职业也跟经济商业有关),一名非辩手出身的资深评审(但尽量也要和该名评审的专业职业背景有关)。

如果是一道华社华团课题或文化课题,三名评审,最好一个是华团人士,一个是辩手出身(但他平时有参与华社华团活动),一个是非辩手出身的资深评审(但他平时也积极参与华社华团)。

如果是一道政治,特别是有关大马政治课题,如果主办方要请政治人物当评审,建议最好请一个以上,至少一个在野,一个在朝的政党人物。讲实在话,大马华语辩论赛不应沦为某个政党培育为其党政治服务的温床。

至于那些辩手想要“娱乐大众”,随他,也尊重他。但评审必须以其对辩题的理解,凭其“专业”或至少要做些“科普”才能胜任的。

以前若有筹委邀请我担任评审,都会问是什么辩题,而不是“选时间选时段”。辩题我不熟悉,再怎么得空也是不会去接的。而且就算接了,赛前也是多少还是会找相关的资讯和书籍读一读,做点功课。我平时读书很杂,写文章很杂,主要也多少跟此有关。

当评审的,不好毫无准备就假厉害上场扮专家毫无相关知识背景的乱评人家,毕竟你不是神,以为什么辩题你都懂。甚至吃饱无事去跟场上某方辩论,这样的评审,请筹委最好把他列入“黑名单”。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