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边缘评论

|
发布: 7:50am 31/07/2022

辩论赛

邊緣評論

张永庆

安焕然教授

辩论粗口文化

辩论赛

邊緣評論

张永庆

安焕然教授

辩论粗口文化

安煥然教授.給辯論賽籌委的一封信

安焕然教授

我認為更核心的問題是現在大馬的華語辯論賽,辯論員對辯題訊息掌握不足,論據準備不夠,但只要憑其炫人的辯術,照樣可以贏得勝利和掌聲。

ADVERTISEMENT

這封信,是寫給有意辦辯論賽籌委的,不是給辯論員。後者無需自“辯”你們的重辯輕論原委(我也知道原因),也沒人要跟你“辯”。有些時候,不是什麼都是“辯”出來的。

最近鬧得沸騰的辯論場上的粗口事件,撇開張永慶校長為學生認同辯論粗口文化而感慨公開道歉的焦點,其實張校長最初發的那篇文章的另一個重點,我認為更核心的問題是現在大馬的華語辯論賽,辯論員對辯題訊息掌握不足,論據準備不夠,但只要憑其炫人的辯術,照樣可以贏得勝利和掌聲。我認為這才是我們真正要去正視的問題。如今的辯論賽早已淪為重辯輕論的表演和娛樂。辦辯論賽的華團和籌委試捫心自問,你們還記得當初前輩們辦辯論賽的初衷嗎?(辯員別在那邊自“辯”“時代不同了”,我不是講你)

我是90年代中期參與辯論賽活動,那時的籌委在邀請評審和安排評審場次時很是用心和認真。他們是依據辯題來找評審的。畢竟不是每個辯題都是任何人能勝任,尤其是那些辯論員出身的評審,如果他自己事先沒有做點功課,腦袋空空就來,而且一來就包完當天幾乎每個場次的辯論評審工作,這樣的評審結果只能從辯術技巧評定。不“重辯輕論”才怪。因為評審本身的知識訊息量有限,你能要求評出個什麼“有內容的評決”出來。

在那些年擔任中學和大專包括國際大專辯論賽評審時,我最感懷也最感佩的是新山已過世了的張明強先生。他本身是商業經濟學出身,請他擔任評審主要是評與經濟有關的時事辯題。而且他都會提早到場,並帶著一些相關的經濟書籍過來。印象很深刻,有一次,面對一道金融貨幣的辯題,他特地帶了宋鴻兵的新書《貨幣戰爭》,在賽前評審室開讀書會,給大家導讀分享他的閱讀觀後感。

當年我很樂意也很喜歡參與辯論賽,主要還是有一群志同道合的辯論評審。我們既是評審,也是讓自己(即使你是評審)增廣見聞的學習平臺。

為改善當下大馬華語辯論“重辯輕論”的偏差問題,我覺得主辦方籌委邀請評審是其中很大的關鍵。有以下之建設性建議:

一、必須認知,不是任何人都能勝任每個場次的辯論評審。籌委應儘量避免安插同一個評審“包辦”當天大部分場次的評審工作。

二、如此,每個場次,安插的評審人選,必須多元。尤其是辯論員出身的評審不應過多集中在同一個辯論場次,而需以該名評審的專業或職業背景而定。例如辯論一個教育課題,三個評審,最好是一名教育界人士,一名辯手出身(但最好其職業或他平時參與的活動也跟文教多有接觸),一名非辯手出身的資深評審(但也儘量要跟其專業職業及其平時參與的文教活動有關)。如果是五名評審,辯手出身者不宜超出兩名。

如果是一道經濟辯題,三個評審,最好一個是業界人士,一是辯手出身(但最好其職業也跟經濟商業有關),一名非辯手出身的資深評審(但儘量也要和該名評審的專業職業背景有關)。

如果是一道華社華團課題或文化課題,三名評審,最好一個是華團人士,一個是辯手出身(但他平時有參與華社華團活動),一個是非辯手出身的資深評審(但他平時也積極參與華社華團)。

如果是一道政治,特別是有關大馬政治課題,如果主辦方要請政治人物當評審,建議最好請一個以上,至少一個在野,一個在朝的政黨人物。講實在話,大馬華語辯論賽不應淪為某個政黨培育為其黨政治服務的溫床。

至於那些辯手想要“娛樂大眾”,隨他,也尊重他。但評審必須以其對辯題的理解,憑其“專業”或至少要做些“科普”才能勝任的。

以前若有籌委邀請我擔任評審,都會問是什麼辯題,而不是“選時間選時段”。辯題我不熟悉,再怎麼得空也是不會去接的。而且就算接了,賽前也是多少還是會找相關的資訊和書籍讀一讀,做點功課。我平時讀書很雜,寫文章很雜,主要也多少跟此有關。

當評審的,不好毫無準備就假厲害上場扮專家毫無相關知識背景的亂評人家,畢竟你不是神,以為什麼辯題你都懂。甚至吃飽無事去跟場上某方辯論,這樣的評審,請籌委最好把他列入“黑名單”。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