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是自然律,但走這條的人怎可毫無凖備、順其自然?一個毫不凖備的人是不負責任的,他把問題丟給家人和社會。”臺灣女作家簡媜此言,值得深思。
ADVERTISEMENT
女兒剛升上小學一年級時,在一份道德教育試卷中的一道選擇題勾選出的答案,成了我心中過不去的坎兒,儘管時光流逝十多年,仍記憶猶新。
題目是這樣的:當媽媽老了,我……(有A,B,C,D四個答案供選擇)
答案是這樣的:把她送去老人院。
我已忘了其他三個答案,只記得女兒毫不遲疑地要把我送去老人院。只要一提起老人院,就反射性地重述這經典德道題,成了我們家過不去的梗。
生病要送去醫院,老了不是要送去老人院嗎?當年我們家還沒有老到行動不便的長者,小丫頭不知道老的真相,不知道老是不能醫治的自然退化現象。
老人院意味著什麼?在上一代人的認知裡,住進老人院的,不是沒兒沒女的孤獨老人,就是被不孝子女棄養,不管不顧的老人。絕大多數的他們把“老人院”和“被遺棄”劃上了等號。父母兩人能養大幾個孩子,幾個孩子竟照顧不了一對老父母?為人父母,一聽說某某某被送進了老人院,便憤憤不平。
我們若誠實地檢視及面對自己的生理機能,不得不承認四十來歲,“老化”已來叩門。反應慢、記憶差、發稀色衰、眼蒙手抖、腳痛身乏,是65歲後開始明顯出現的普遍現象。把65歲退休年齡視為“老齡化”的開始,是合理的。聯合國發佈了一個驚恐的統計數據──到2050年,老人佔全世界人口的16%,即每6人中,就有1人年齡在65歲以上。而馬來西亞到2045年,即再過23年,便有14%人口超過65歲,大約是7人中就有一個老人。
我和周遭朋友,無論認老或不認老,都將是其中一員。現在還矯飾年輕的我們,一眨眼就和世界一起老了。這麼龐大的老年人口,誰來照顧?
很快將老去的我們這一代,有不少不婚獨身主義者,即使已婚,大部分也只生育一、兩個。很明顯,現代人,尤其是城市和先進國和地區的生育率皆無法達到生育更替水平。新生代人數之少,人力單薄的他們不但不足以替代凋零的父母輩,也難以照顧老去的父母輩。華人生育率低,面對的不只是人口比率減少的問題,眼前更沉重的是,年輕人無法應付國內華人社會大幅度老化的問題。
23年後,已長大並要擔起家庭與社會責任的年輕人,該怎樣照顧家裡的一群老人?(包括父母,以及曾把他們捧在手心的未婚姑姑阿姨和叔叔舅舅們?)目前我國的養老院,無論設施和數量恐怕都不足應付即將快速到來的社會老化。設立能養老和護老,幫助我們這一代人在老去的過程中,可以安心地走向死亡的老人院,是一項現在就必須著手進行的急迫的需求。否則一夕間,當我們一大票人全老了,連想進老人院都進不了。
“生老病死是自然律,但走這條的人怎可毫無凖備、順其自然?一個毫不凖備的人是不負責任的,他把問題丟給家人和社會。”臺灣女作家簡媜此言,值得深思。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