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我國的博士人數,只有媒體這幾年一再引用的“2016年有約2萬3千名”,但那是6年前的數字了,那現在國內到底有多少博士?
ADVERTISEMENT
“6萬”,指的是2014年教育部宣佈的、最近一再被提起的目標:2023年之前達到6萬名博士。
這一個頗有遠見的策略,是為了增加有學識、有創意、有技術的專業人士,以協助國家實現高收入國的願景。
根據經濟與合作發展組織(OECD,由38個較為發達的歐美亞國家組成的政府間國際組織)發佈的《2021年教育報告》(Education at a Glance 2021),平均每一百名25-64歲OECD國家的勞動人口當中,有一人擁有博士學位(1%)。其中博士佔勞動人口比重最高的是斯洛維尼亞,高達5%;緊隨其後的有瑞士的3%,以及瑞典、英、美、德、澳的2%。
該報告有提到印尼的比重為0.1%,但裡頭沒有馬來西亞的數據。無論如何,這種數據不難算出來。
有關我國的博士人數,只有媒體這幾年一再引用的“2016年有約2萬3千名”,但那是6年前的數字了,那現在國內到底有多少博士?
在高教部的官方網站,我們可以找到2016至2020共5年的的大學畢業生統計報告,得出這五年內國內公、私立大學所生產的結業博士總數為“2萬3千896”。
以馬來西亞2020年25-64歲人口為1千692萬、同年的博士人數約4萬7000來粗略計算,在2020年,我國每一萬勞動者當中有28名博士(47,000/16,920,000 =0.28%)。
假設2021年因疫情影響博士生畢業而降低結業率,2021年的博士產量應該有至少4千名,國外畢業迴流的博士數量不多,有媒體報道說這些迴流博士人數為每年約200人(2016-2021的6年裡共有1200人),那當下的2022年,我國應該有約5萬2千名博士(23896+23000+4000+1000)。依據這些數字,保守估算目前“博士佔勞動者人口百分比”為約0.3%。
這“5萬2千名”博士,離“2023年之前有6萬博士”的目標更近了。以過去疫情前我國每年4至5千博士的年產量來看,相信我國會在2025年之前達到“6萬”這個目標。
當然,這個數目和發達國家比較,是小巫見大巫的。例如美國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學年,一共有5萬5283名博士生畢業,相等於我國多年累積的數目。
有“6萬博士”的馬來西亞,會是一個怎樣的美麗國家?我們需要這麼多博士來協助國家經濟成長、邁入高收入國嗎?
從許多發達國家的發展軌跡來看,博士和高學識分子的比重提升,的確會幫助國家經濟、工業、研究和發展(R&D)領域。
為什麼R&D對國家發展很重要?個人認為,其中有四個重點:
(1)讓國家有能力研發、提升、發展和吸納新科技;
(2)讓工業界發掘迫切所需新科技,同時多元化工業界(例: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生物工程);
(3)大量使用科技能加速國家發展,提高國家的國際競爭力;以及
(4)因為新科技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若“6萬博士”能加強我們的R&D水平,就能達致以上四個目標。雖說這些年我們聽說很多博士找不到工作,但這問題在一些國家,還不是太過嚴重;比如美國在2020年有70%的博士畢業生順利找到工作,這包括學術界、博士後、業界的職位。這也意味著,30%的博士畢業生沒找到工作,但部分原因也是源於它超高年產量(2020年生產5萬5千博士),也有大量的國際生(例如中國學生)博士畢業後回國就業的,因此整體來看美國情況還是“不太差”。(詳文)
把鏡頭轉向我國,會發現到情況相對嚴重。
“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後宮美女如雲,卻只有楊貴妃得到唐玄宗的專寵。
大馬博士6萬,有多少人“天生麗質難自棄”,會得到僱主青睞,一畢業就找到學術或研發工作?有多少人“此恨綿綿無絕期”,一直找不到合心意的工作?
這個“博士系列”想探討的,就是我國“6萬博士”的就業、素質、競爭、教授等相關議題。
敬請期待下週的〈六萬博士的就業問題〉。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