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宗教,學術界有“制度化宗教”與“非制度化宗教”的論述。前者指的是一個宗教具備明確的創教者、經典、教義、宗教儀式等等,佛教、天主教、伊斯蘭等都被歸類為制度化宗教。所謂非制度化宗教,就是不具備前者的特性,即沒有明確的創教者、經典等,一般民間信仰(例如觀音信仰、拿督公信仰)屬於這個範疇。而印度教(Hinduism)的特性介於兩者之間。
作為宗教,印度教並沒有一個明確的創始人。印度教信仰是一系列神話與哲學觀念的集合體;印度教被稱為是以吠陀經典(Vedas)為基礎的宗教,但是經典的作者不詳。
ADVERTISEMENT
關於天地創造、宇宙的起源,印度教中提到“生主”(Prajapati)和“原人”(Purusha)的概念,認為“原人”是宇宙的基礎,有時又把兩者合二為一。《梨俱吠陀》(Rig Veda)第10卷第90曲提到:
原人之神,微妙現身,千頭千眼,又具千足;
包攝大地,上下四維;巍然站立,十指以外。
唯此原人,是諸一切,既屬過去,亦為未來;
唯此原人,不死之主,享受犧牲,昇華物外。
從這段經文可以看出“原人”具有千手、千足、千目,身體遍佈地之四隅,十指超越地之極限,換言之,“原人”巨大無比,塞滿天地。
《梨俱吠陀》(Rig Veda)第10卷第90曲第12頌也提到從“原人”發展出種姓制度:
原人之口,生婆羅門;
彼之雙臂,長剎帝利;
彼之雙腿,產生吠舍;
彼之雙足,出首陀羅。
天地是誰創造?
印度神話中提到世界的雛形是梵天(Brahma)所創造,稱為“生金”或“金胎”(Hiranyagarbha),又稱為“金蛋”。梵天的意念從金胎破殼而出,這金胎一分為二,產生天(Svarga Loka)與地(Prithvi Mata),接著出現水、火、土、氣、空等構成宇宙的五大元素,成為天與地之間的空間,形成天、地、空三界。
《梨俱吠陀》提到生主(Prajapati)是從金胎誕生。誰是生主?《百道梵書》指生主即一切天神、阿修羅、人、獸的創造者。生主眾多,並非單獨一人,例如太陽神、毗溼奴、閻摩、伐樓那、樓陀羅、工巧神、巧妙天等,在不同的經典中都被稱為生主。
通過為無形、中性的梵天附加個性特徵,就發展出人格化的絕對神,即“大自在天”(Isvara),意即主人、創造者、宇宙之王。之後,人們認為是梵天創造了三界和萬物,於是乎世界形成,生生不息;宇宙萬物都會生滅,唯獨梵天是永恆的。
大自在天體現3個方面的特徵:創造、維持、毀滅。根據《往世書》(Puranas),這三個方面的特徵分別被賦予創造者梵天(Brahma)、持世與維護者毗溼奴(Vishnu)、毀滅者樓陀羅(Kalarudra,即溼婆);三者合一,稱為三相神(Trimurti),控制自然循環。這三者的特徵也包含:
憂(Rajas)是創造的源動力;
喜(Sattva)是維持世界的同情心;
暗(Tamas)是吞噬一切的火。
神話裡的時間劃分
就時間的劃分,印度神話有一套體系,其中,眾神中最長壽的梵天可活100梵年。梵年中的每一天相當於一劫(kalpa),即世界從創造到毀滅的整個過程。每一劫包含1000個大輪迴(Mahayuga),每個輪迴又分為四個時代(Yuga),永遠週而復始。梵年的一天,相等於世間43億2千萬年。
毗溼奴的10個化身是印度神話中重要的一環,而這10大化身先後分佈在宇宙的四個時代之中,即:(1)滿分時代、(2)三分時代、(3)二分時代,以及卡利時代。
4個時代概述如下:
(1)滿分時代(Krta,亦稱為Satya Yuga):
最初也是最圓滿的時代,是工作和娛樂的時代。人們自然地具有道德品性,與宇宙和諧共處。滿分時代持續4000梵年,即1,440,000人年,是古代神話中的黃金時代。
(2)三分時代(Treta / Treta Yuga):
黃昏與黎明時期,情況惡化,自然秩序失去了意義,美德減少,人們不再自動履行義務。萬物和諧只剩下四分之三,三分時代持續3000梵年。
(3)二分時代(Dvapara / Dvapara Yuga):
純粹的信仰繼續衰落,美德和虔誠只剩下最初的一半。人們對自己的義務、公正的理念都感到疑惑。二分時代持續2000梵年。
(4)黑暗時代/卡利時代(Kalpa / Kali Yuga):
世界的道德每況愈下,無神論與邪惡甚囂塵上,人們被情慾所迷惑,彼此消耗生命的能量。權力與佔有是道德的唯一來源,情慾是男女之間唯一的紐帶。卡利時代持續1000梵年。
印度教的時間或年代概念相對含糊。歷代的經典通過各種神話,闡述宇宙的變化、眾神與眾魔的離合交戰,詮釋正義與邪惡的分野,非常精彩。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