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MB前主席納西爾的父親是大馬第二任首相敦拉薩,兄長則是醜聞纏身的前首相納吉。活在這種家庭背景,納西爾的人生註定不凡。納西爾的自傳,更是能夠反映出大馬金融史。本期【讀家】導讀人黃子倫說:非常有趣。
ADVERTISEMENT
相信很多人都曾說過這句話:如果我父親是李嘉誠,我就如何如何……我們很常去羨慕名人,認為自己要是有幸成為其後代,必然有一番作為。從另一側面看,顯赫的家庭背景對小孩的成長似乎百利無一害。不過,要是你一覺醒來,發現自己成了李嘉誠的孩子或孫子,請問你該如何做,才算不負所托?
說到名人父親,我馬上想到小時候常看劉墉寫的書籍,他的孩子劉軒那時也只是懵懵懂懂的小孩,但許多生活點滴(也算是隱私)都被其嚴父用放大鏡審視和曝光。說實在,劉墉的孩子不好當。
《What’s In A Name》的作者納西爾·拉薩(Nazir Razak)也是如此。不管世人如何評價,其父親在那個動盪的年代成為國家領導人,無論是謀略還是思維都算相當了得。而納西爾上有4名哥哥在政商界大展拳腳,更是讓身為老么他倍感壓力,思考要如何才能不負其父之名。
納西爾畢業後從事的工作就是如今投行裡的企業金融(Corporate Finance),幫助企業上市集資等工作。當然,那時的投行結構和如今也大不相同。
◢鍍金時代
據書中描述,他第一位上司Steve Wong就是一名工作狂。正確一點來說,整個團隊都是工作狂,因為企業融資是一個非常忙碌的部門(即使今天也是如此)。企業要上市的話,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金錢在流逝,因此,每個人的拼命程度比起如今被人詬病的996或007工作要求有過之而無不及。納西爾一名同事為了工作不請假,縱使有年假也不斷挪去下一年,最後累積的年假天數竟然長達8個月之久!
在這種高壓環境下工作,每天幾乎是一場“不成功便成仁”的戰役,普通人早就受不了。縱使受得了,那顆肝也可能受不了。當然,如果能夠生存下來,人的成長速度絕對是驚人的。納西爾生存下來了。他不但生存下來,還成為整個團隊裡銷售手段最好的那位,同事甚至開玩笑說納西爾有辦法把冰塊賣給愛斯基摩人。
從這本書你可以看到馬來西亞在80到90年之間的鍍金時代。對許多80後來說,既熟悉又陌生,因為我們的兒時記憶並不完整,更別說瞭解股市是怎麼一回事。如果家中有長輩,你可以問問那個時期的股市有多麼瘋狂,舉例來說,一些公司當時的股價已經高達百位數,但人們依然前仆後繼地買入,以期在短時間內賣出套利。此等現象,在2020年的手套股狂潮短暫上演過。
來到1990年,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停止讓兩國企業互相交叉上市,許多馬來西亞企業選擇在本地上市,給企業金融創造了大量商機。納西爾身處的投行憑藉出色的金融創新及拼命三郎的態度,在90年代初期吃下了融資業務兩成的市場份額。而納西爾也在1999年榮升CEO。那時,他未滿33歲。
然而,所有股市狂歡派對都會有終止的時候。
◢金融危機與收購
隨著金融危機爆發,許多企業紛紛出現倒債問題,也連帶影響到銀行生意,投行也不例外。不過,最讓納西爾意想不到的就是來自興業銀行(RHB)的惡意收購,對方聲稱已經得到當時財政部長安華的許可。縱使納西爾拒絕此獻議,但也深知在那錯綜複雜的權力博弈裡,自己只不過是一枚棋子罷了。而事態的發展幾乎站在了他那一方,因為沒多久,安華在和馬哈迪的權力鬥爭中敗下陣,勢力就迅速萎縮。接下來的事情,《Malaysian Maverick》有不錯的講解。
不過,這個世界就是如此有趣。納西爾可以拒絕來自興業銀行的惡意收購,但他怎麼也沒想到自己有一天也會走上同樣的道路。
聯昌集團上市後發生一件事,那就是新的會計準則推出,要求企業不能延遲記錄盈利,使得聯昌集團這種純粹的投行非常不利,因為它們的盈利週期性是很明顯。故此,納西爾決定讓聯昌集團從一家純粹的投行轉型成為一家綜合型銀行,最快的方式就是收購現有的商業銀行,其中一家被相中的銀行就是土著銀行(Bank Bumi)。
土著銀行的香港分公司在1978到1982年期間,給幾家大發展商貸款的比例過於集中,因而被國家銀行批評。隨著香港樓盤崩塌,迫使土著銀行派遣其稽查師遠赴香港查個究竟,但沒想到一去不復返,該稽查師的屍體之後在荒郊被發現。此事成了土著銀行一大丑聞,不但被寫進了《From BMF To 1MDB》裡,還成了前幾年港劇《黃金有罪》的題材,也就是著名的佳寧案。
言歸正傳,當納西爾尚未公佈收購消息,他卻收到了另一份獻議,那就是收購南方銀行,而後者當然也覺得納西爾是在惡意收購。當然,我們都知道結局如何。不過在尚未塵埃落定的日子裡,兩方人馬是出盡法寶,有生意夥伴充當說客,也有股權交易,堪稱是馬來西亞收購案的教科書範例。
而納西爾的收購腳步並未停止,聯昌集團也在東南亞進行各種收購,成了東南亞數一數二的大銀行集團(付出的代價就是其人事成本比許多同行都來得高),給該銀行之後的運營造成困難重重。
你覺得收購已經夠難了嗎?還有更難的。
◢1MDB的爆發,兄弟翻臉
在書中,納西爾以1MDB事件寫了一整個篇章。作者一開始對1MDB並沒太在意,即使他知道這家公司可能有一些貓膩,也只是向納吉表達自己的疑慮,希望其兄長可以多加留意,不要輕信旁人。你可以看到納西爾在書中好幾處用“首相” 一詞來稱呼其兄而不是 “納吉”,尤其是一些他不認同的行為,似乎暗示著作者的內心還是非常相信兄長的為人,只不過是其政治身分充滿了各種不得已。
不過,身為本地大銀行的掌舵人,作者的人脈自然會逼得他從不願相信到不得不“手足相殘”,一是阻擋事情惡化,二是捍衛父親名譽。當然,納西爾對於納吉還是有不滿,因為後者此前曾為了選舉而急於兌現一張近兩千五百萬令吉的支票,最後求助前者。納西爾那時不假思索就幫忙,但沒想到事後才對支票來歷起疑心。
在《鯨吞億萬》裡,清楚描述了整個事件如何從一個派對狂歡者的“大亨小傳”夢,變成整個國家的夢魘,靠的就是不斷創造一個又一個的空殼公司,把他們從債券市場募資而來的錢“左手轉右手”。最引起納西爾關注的,莫過於由劉特佐創立的一家投資管理公司。納西爾為了測試該公司的真實性,直接聯繫上他們並透露聯昌銀行需要對方幫忙管理資產,但沒想到對方完全不感興趣。
隨後,1MDB事件就如《鯨》所描述般發酵。納西爾如何一步步被牽連,以及他和納吉之間的兄弟情如何演變,那位在喪父期間給予寬肩慰問的溫柔兄長,逐漸成為一位冷漠且充滿敵意的政治人物,而家中氛圍也隨著1MDB事件爆發後變得緊繃。
當然,你可以非議說納西爾也不是什麼善男信女。不過,我傾向認為作者所言大多為真,至少在情感上的演變是可信的。
總體上來說,納西爾這本自傳相當有趣,不但可以窺見馬來西亞的金融歷史,也可以從一些細節捕抓到作者的心態。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