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口是个文化,一个在全世界各地,由古至今都存在的一种言语上的表达方式,以至于人类学家都把爆粗的这个语言行为定义成人类的本能反应
昨天到访南马某独中,为该校的商学会分享一段关于企业模式的演讲。活动结束后,就与黄廷泉老师一起参观校园。聊着聊着,谈到了关于粗口的话题。当时黄老师的一句话,让我顿时茅塞顿开。刚好隔天是交稿日,就以顿开的思路做今天的内容。
ADVERTISEMENT
粗口是个文化,一个在全世界各地,由古至今都存在的一种言语上的表达方式,以至于人类学家都把爆粗的这个语言行为定义成人类的本能反应。就连莎士比亚戏剧《奥赛罗》中,原版也有着俗语的咒骂,但是后来因为各种因素被删减掉了。
粗口并不神秘,也不是羞于讨论的议题。粗口在各知识体系里有着不同的解释。在心理学,其目的有着宣泄内心压抑的功能;在行为学,粗口是通过粗俗的表达方式来达到“别挑战我”的自卫性暗示;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粗口一是凸显各种意义上的地位差,二是共同打破禁忌的亲近感。
对我来说,粗口的存在意义不是绝对的错。讲白一点,杀人放火羞辱虐待,对于行为的审判排在原因的前面。谁做谁就错,理由稍后定轻重。而在看待某人爆粗时,某人当下的心态与场合就得排在前头。仔细点,就是粗口是否有指向性,也就是爆粗的一方是否故意通过语言来羞辱对方。若粗口无指向性,纯粹属于不经意的情绪宣泄,那我们要思考的是爆粗当下是否造成他人的不悦,或者可能破坏当下优良风气。
对我来说,我们要授予孩子们的,不单单是表面上的温雅,还有内心的善意,以及踏入社会后的生存力。其实,要达到跟粗话一样的羞辱效果,一根中指,一个眼神,一声冷笑,一次无视,也能达到一样的效果。关键是所传达的羞辱。以任何表达形式来羞辱别人的行为都应被阻止,而粗俗的表达方式则要考虑到周围人群对粗俗的容忍度。
当然,我也希望孩子们没有爆粗的习惯,成长的环境里飘逸着优良的风气。但我也担心孩子被引导出来的礼仪洁癖把自己锁进了同温层而无法跟形形色色的人来往;不懂得分辨粗话以至于被爆粗了还在傻笑,不懂得以暴制暴而在公义照耀不到的阴暗处被欺凌。
所以,若家里有孩子爆粗口,作为父母的我们反应别太大,也别直接跳过原因而做出惩罚的决定。这会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们跟孩子解释粗话的意义,对周边人群以及自己的影响。别把粗话设定成家里禁忌的话题,而是事关德行操守的反面教材。
一期一会,这趟到访收获远比付出更多。对了。当时黄老师说了什么?老师说:粗口可以无师自通,学生要懂的是分辨场合。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