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口是個文化,一個在全世界各地,由古至今都存在的一種言語上的表達方式,以至於人類學家都把爆粗的這個語言行為定義成人類的本能反應
昨天到訪南馬某獨中,為該校的商學會分享一段關於企業模式的演講。活動結束後,就與黃廷泉老師一起參觀校園。聊著聊著,談到了關於粗口的話題。當時黃老師的一句話,讓我頓時茅塞頓開。剛好隔天是交稿日,就以頓開的思路做今天的內容。
ADVERTISEMENT
粗口是個文化,一個在全世界各地,由古至今都存在的一種言語上的表達方式,以至於人類學家都把爆粗的這個語言行為定義成人類的本能反應。就連莎士比亞戲劇《奧賽羅》中,原版也有著俗語的咒罵,但是後來因為各種因素被刪減掉了。
粗口並不神秘,也不是羞於討論的議題。粗口在各知識體系裡有著不同的解釋。在心理學,其目的有著宣洩內心壓抑的功能;在行為學,粗口是通過粗俗的表達方式來達到“別挑戰我”的自衛性暗示;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粗口一是凸顯各種意義上的地位差,二是共同打破禁忌的親近感。
對我來說,粗口的存在意義不是絕對的錯。講白一點,殺人放火羞辱虐待,對於行為的審判排在原因的前面。誰做誰就錯,理由稍後定輕重。而在看待某人爆粗時,某人當下的心態與場合就得排在前頭。仔細點,就是粗口是否有指向性,也就是爆粗的一方是否故意通過語言來羞辱對方。若粗口無指向性,純粹屬於不經意的情緒宣洩,那我們要思考的是爆粗當下是否造成他人的不悅,或者可能破壞當下優良風氣。
對我來說,我們要授予孩子們的,不單單是表面上的溫雅,還有內心的善意,以及踏入社會後的生存力。其實,要達到跟粗話一樣的羞辱效果,一根中指,一個眼神,一聲冷笑,一次無視,也能達到一樣的效果。關鍵是所傳達的羞辱。以任何表達形式來羞辱別人的行為都應被阻止,而粗俗的表達方式則要考慮到周圍人群對粗俗的容忍度。
當然,我也希望孩子們沒有爆粗的習慣,成長的環境裡飄逸著優良的風氣。但我也擔心孩子被引導出來的禮儀潔癖把自己鎖進了同溫層而無法跟形形色色的人來往;不懂得分辨粗話以至於被爆粗了還在傻笑,不懂得以暴制暴而在公義照耀不到的陰暗處被欺凌。
所以,若家裡有孩子爆粗口,作為父母的我們反應別太大,也別直接跳過原因而做出懲罰的決定。這會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們跟孩子解釋粗話的意義,對周邊人群以及自己的影響。別把粗話設定成家裡禁忌的話題,而是事關德行操守的反面教材。
一期一會,這趟到訪收穫遠比付出更多。對了。當時黃老師說了什麼?老師說:粗口可以無師自通,學生要懂的是分辨場合。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