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必須在維護華小發展、學生利益及國家資源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儘早為微型小學尋找妥善的解決方案。
少子化、鄉鎮人口外移、養育子女的成本增加、適婚者不婚不育的人口比例遽增……,這不是大馬獨有現象,而是全球除非洲地區以外,普遍的趨勢,所以華小微型化也就成了難解的題。
ADVERTISEMENT
就說最嚴重的“少子化”課題,目前韓國一對夫妻的生育率1.08胎,世界排名最末,該國估計,50年內人口至少銳減25%,很可能成為全球第一個種族自然滅絕的國家。臺灣生育率1.24胎,2020年正式進入人口負成長,少子化迫使大學(甚至都市小學)合併。日本人平均年齡48歲,成為真正的老人國,也是少子化的結果。有14億人口的中國,也因為少子化的關係,從今年起面對人口“零成長”。
大馬生育率維持1:1.76胎不是好現象,也提前預告了即將面對“少子化”帶來的人口危機!少子化是不可逆轉的趨勢,至少全球至今沒有先例。
再說“城市化”的衝擊。1960年大馬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26%,到了2020年城市人口比率已增至77%,所以鄉下人口不到60年前的30%,留下的多是高齡人口,將來準備進入小學的“新生兒”從哪裡來?
少子化、鄉鎮人口外移、不婚不育的年輕人增加,這些因素湊合起來,註定華人鄉村人口年年下降,小學面對生源不足而步入微型學校是不可逆轉的局面。
截至2022年6月,我國1301所華小中有616所是少於150人的微型小學,比率高達47.3%,這一數據比去年增加9所;少於30人的小學多達98所,去年才88所,華小微型化的速度令人擔心。接下來,基於成本考量及避免教育資源浪費,落實“復級班”,甚至因為“零學生”而被迫關閉。
教育部副部長馬漢順對近半數的華小屬於微型小學而憂心忡忡。首先是“復級班”,30人以下的小學,兩個年級並班上課,老師辛苦,學生也喪失一半的學習時間,這對教育資源原本就存在“城鄉差距”的鄉間微型小學的學生是不公平的。
其次就如副部長所言,微型小學的學生或者可以接受完整的課業學習,但學習過程中卻會失去很重要的群體生活與人際關係的養成。試想一個小孩的小學6年都是一個人,或者三兩位同學作伴,將來進入中學時很可能害怕面對群眾,需要很長的時間適應團體生活;缺乏夥伴的童年生活,是可能會影響小孩一生的人格發展。
教育部的教育政策及研究部門(EPRD)建議,一個校長管理10公里內兩三所同源流的微型小學(學生留在原校上課,但不會有校長)。副教長馬漢順表示,教育部已經擱置微型學校的合併計劃,如果學校因為“零學生”而關閉,學校準證應保留。而董教總方面也呼籲微型小學董事會拒絕“合併”建議。
如果站在教育資源有效應用、小學生能獲得課業之外的群體生活,或許“微小合併”是其中一個選項,但前提是必須保留學校準證。
大家都知道國家資源有限,資源必須發揮最大的效益。2022年度大馬財政預算案3321億令吉,其中教育部獲得最多的526.25億令吉,其中行政開銷475.9億、發展開銷50.34億,如果要維持全國3017所微型小學(包括國小、華小、淡小),到底一年要多耗多少經費?
不過,關心華教的人士,認為華小數目一間都不能少,他們也擔心的是萬一換政府,誰來信守承諾?因此,遷校(以校易校)是妥當的做法,以達致華小(或華小準證)一間都不能少的目標。
教育部必須在維護華小發展、學生利益及國家資源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儘早為微型小學尋找妥善的解決方案。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