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小方面,微型學校的問題遲遲無法解決,我認為其癥結點在於教育部與華社一直無法取得解決微型華小的共識,又或者說,在解決微型華小的課題上,雙方一直無法進入取得共識的階段。一旦問題浮現,就以短期方案或緩兵之計將合併學校的爭議壓下來,之後又不了了之。
ADVERTISEMENT
微型華小的課題多年來總是“浮浮沉沉”,每過一段時間,就會看到有微型華小說收到教育部要合併學校的信函,然後學校董事部和華教代表團體表示反對,接著教育部擱置合併微型華小的計劃,再商量其他更適合的方案。
再過一段時間,同樣的劇情又會上演。然而,全國為數最多,也有著最多數量微型學校的國小,卻沒有面對教育部欲合併,但是學校及社會反對合並的問題,因為國小沒有面對有需求卻無法增建學校的問題。反觀,華社和印裔社會卻一直被這一系列的問題困擾。
在華小方面,微型學校的問題遲遲無法解決,我認為其癥結點在於教育部與華社一直無法取得解決微型華小的共識,又或者說,在解決微型華小的課題上,雙方一直無法進入取得共識的階段。一旦問題浮現,就以短期方案或緩兵之計將合併學校的爭議壓下來,之後又不了了之。
基於總是採取猶如“止痛藥”的短期方案,以及為了儘快平息爭議而暫緩合併,導致“止痛藥”的藥效只到達教育部華裔代表或政府華裔代表政黨領袖與華社之間的層面,卻沒有到達教育部內部,治標卻不治本,導致教育部負責處理微型學校的部門與官員,一直都沒有針對微型華小適當的處理方案。
這之間的鴻溝使微型華小每隔一段時間就接獲教育部要合併學校的獻議,因為教育部負責處理此事的官員,只能按照處理微型國小相同的方式,來處理微型華小與淡小的問題。儘管這些官員也經常有人事上的流動,但是我相信內部還是“稍微”知道華淡小董事部反對合並學校的集體意願,惟瞭解的程度有多深則無法知曉。
此次,為了更有效地達到解決問題的效果,教育部相關部門的執行方案相當全面,即一、對學生人數少於150人的學校進行實體合併;二、對學生人數少於10人的微型學校進行非實體合併;三、逐步停止微型學校的運作,即從一年級開始不錄取新生報讀。
有關第一項措施,從馬六甲新邦木閣華小董事長對媒體的談話得知,教育部此次的做法是委派官員到學校與家長進行實體交流,說明學校合併的用意後,便安排家長投票。該校董事長說,教育部過去的做法是必須取得100%家長的同意方可進行合併,但此次只須超過50%同意即可。
教育部直接指示學校安排官員與家長進行交流會,並直接在交流會上取得家長的同意,這除了讓學校董事部所能扮演的角色有所限制外,該部將過去需要100%家長同意的方式改成超過半數即可,皆為了增加促成學校成功合併的可能性與可行性。
至於第二項措施,對學生人數少於10人的學校進行非實體合併,以及第三項措施,不再錄取新生,以逐步停止學校的運作,則是為了在不要求原有學生搬到另一所學校上課的情況下,使一所學校逐漸失去作為學校的功能,改為學習中心,再逐漸關閉。
這猶如醫生搶救瀕死病人時,決定拔喉放棄搶救,讓他慢慢失去生命體徵,因為一旦禁止學校錄取新生,學校董事部就不能再透過各種目前的方式,如提供津貼來積極招生。想當然,董事部也不會再投入資源,提升學校的軟硬體設備來吸引學生,在學校改為連一校之長也沒有的學習中心後,學生所得到的教育素質將受到影響,家長也會主動幫孩子轉校。
若非注重“華校一所都不能少”的人士的反對,教育部的上述計劃或許真的能有效解決微型學校的窘境,並且有效地整合資源,讓許多教師從微型學校到缺乏師資的學校服務,惟,這麼做是否違背教育部有責任為所有小孩提供義務基礎教育的使命,則有待根據個案作進一步探討。
無論如何,面對華社的反對,教育部副部長表示該部已暫時擱置微型學校的合併計劃,以進行更全面的探討與評估。儘管我相信此次引起爭議的合併方案出臺之前,該部門也已進行了全面探討與評估,只是沒有正視華社對合並與關閉微型華小的反對,進而將華社和華教團體的意見納入考量而已。
欲成立微型華小工委會探討微型華小的意見也非首次被提起,惟遲遲還未能夠正式投入工作。這會為微型華小問題帶來能夠一勞永逸解決問題的長期方案,併成功取得華社相關利益者與教育部的共識嗎?我希望能取得最佳成效,讓這停滯不前許久的問題能夠有所進展,只是眼看大選腳步逼近,不曉得此工委會和前朝研究統考文憑特委會會否有著相同的命運嗎?在換了一屆政府後,問題又回到原點,受最大影響的終究是學生。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