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1日訊)美國通過《晶片法案》,推動該國半導體制造與相關設備發展,分析員認為,隨著美國加強半導體生產,大馬公司也有望間接受益,加上汽車晶片供需失衡問題依然嚴重,科技股整體業務展望仍保持樂觀。
ADVERTISEMENT
美國總統拜登正式簽署了《晶片法案》,這項法案將為該國晶片製造業務提供至多530億美元(約2357億令吉)的直接財政補貼,併為晶片製造設施提供多達25%的稅務抵減。
投放AI機器人技術
上述法案還包括2000億美元(約8894億令吉)用於新的製造計劃和科學研究,特別是在人工智能(AI)、機器人技術、量子計算和其他科技領域。
市場預計《晶片法案》提供的資金要到明年才能開始發放,而且根據伯恩斯坦研究機構分析師的說法,這筆資金將會“分佈式地發放,直到2031年”。
美國推行《晶片法案》,主要希望重拾晶片主導地位。美國半導體協會指出,1990年全球37%晶片在美國生產,如今隨著不少亞洲企業如臺積電、三星集團等後來居上,美國的份額只剩下12%,近年來在半導體行業的影響力顯著下滑。
研究調查機構集邦科技(Trend Force)統計的數據也顯示,全球10大晶圓代工廠2022年第一季市佔率前3名分別是:臺積電(53.6%)、三星(16.3%)、聯電(6.9%),以臺灣為首的公司市佔率至少有60%,加上韓國、中國等亞洲大廠更突破80%。
近年來,受到冠病疫情衝擊,全球晶片嚴重短缺,這也讓美國意識到維護半導體供應鏈的重要,激起了加強國內半導體行業發展的想法。
此外,有意見認為,美國的《晶片法案》也存在重大的政治意圖,旨在防堵中國在半導體技術崛起。
大馬投行在報告中說,雖然《晶片法案》是美國對私營企業的最大補貼案之一,但相信只有少數晶片製造商會從中受益。
“一般上,設立領先的現代半導體代工廠成本往往超過100億美元(約445億令吉),值得注意的是,三星的得州代工廠估計成本就超過170億美元(約756億令吉),而英特爾(Intel)也已承諾在10年內展開1000億美元(約4448億令吉)的擴張計劃,以增強研究和製造能力。”
該行預計,美國政府將進一步實施更多激勵措施,以在該國建立強大的半導體前端製造能力。
不過,大馬投行說,大馬半導體廠商主要是外包半導體組裝和測試(OSAT)廠商,不太可能考慮在美國設立封裝設施。
成本高
大馬老牌企業不願擴張
“我們探析,一些國內老牌企業也表示不願擴張業務,主要是出於成本考慮,他們也只會在獲得客戶的財務支持時才會考慮擴展業務。”
無論如何,該行認為,美國的半導體產量增加後,流入大馬的數量可能會提高,國內半導體廠商將有望從中受益。
“根據半導體協會(SIA)數據,2021年大馬不僅佔美國半導體全球貿易總額的24%,在全球範圍內,大馬的半導體貿易總額的也達7%。”
大馬投行指出,全球半導體銷售依然強勁,與2021年6月的450億美元相比,今年6月的銷售額按年增長13%,提高到510億美元(約2268億令吉),寫下連續29個月增長。
“年初至今,半導體銷售額增長21%至3050億美元(約1.36兆令吉),有望達到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組織(WSTS)全年6010億美元(約2.67兆令吉)的預測。”
該行補充,今年迄今,美洲市場繼續引領半導體銷售增長,按年提升29%,其次是日本(16%)、歐洲(12%)、亞太(12%)和中國(5%)。
汽車晶片仍嚴重缺貨
目前而言,大馬投行仍維持科技股的“加碼”評級,主要是看好產品銷售組合以汽車領域為主的公司,因為汽車晶片目前依然嚴重供不應求。
“我們認為,美國晶片法案的補貼可能專注於推動前沿領域發展,而且汽車業極為依賴的後沿領域,即使業者擴展業務,都可能需要1到2年的前置時間,這意味著汽車半導體短缺可能至少會持續到2023年。”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