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聽力學家,一位聽覺的守護天使。我的工作主要是為病人檢查聽覺,並做出診斷和提供適當的治療方案,如佩戴助聽器或回答關於人工耳蝸的種種疑惑。偶爾,我也需要跟耳鼻喉醫生、語言治療師、臨床心理師等專業人士配合,以提供病人更優質的服務。
ADVERTISEMENT
讀到這裡,你可能會期待我與你分享工作上遇到的個案。或許,你也會很好奇聽障者佩戴助聽器或人造耳蝸後的復健過程。但我更想與你說的是,我當了聽力學家之後,所感受到的,關於聽得見很美好的故事。
中學時期的我,很常會不經意地打斷別人的對話,似乎是因為我想表達的太多,而聽的耐性卻很少。
直到我踏入職場後,才瞭解到,聆聽原來是一門藝術。
來到助聽器中心的病人,大多數都以樂齡人士居多。據他們說,在年紀漸長以後、在身體機能逐漸退化以後,最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無法被理解。孩子們無法理解父母的答非所問,老伴無法理解自己為何莫名地提高聲量,而鄰居與朋友的無心玩笑話更是傷透了患者的心。於是,不耐煩、無禮和社交恐懼成了樂齡聽障者的代名詞。
或許,我們應該好好檢討自己,學習聆聽。很多時候,困擾聽障者的不完全是他們的聽覺問題,而是身邊的人的反應。
社會提倡辦事效率,於是孩子們要求父母親一戴上助聽器就得聽得見,似乎“慢慢來”一詞已經不再被納入21世紀的詞典裡。
“為什麼我母親戴了助聽器還是聽不見?”
每每遇到這樣的家屬,我都會耐心地告訴他們:“不如我們慢慢來。”
說的人慢一些、聽的人就可以聽得仔細一些。
大概是習慣了這樣慢慢來的模式,所以我遇到的病人都很喜歡跟我閒話家常。或許是因為我懂得他們的無奈,或許是因為我有在細細聆聽。
我們都害怕失去,所以拼了命地抓住,握在手心裡,一切所謂美好的事物。在不經意間,我們也把傾聽父母的耐心給磨掉了。
寫到這裡,我想要提醒的是,助聽器或人造耳蝸或許可以解決聽覺上的障礙,但只有聆聽才可以真正治癒人心。多給父母一些慢慢的愛,慢慢的鼓勵,再慢慢的關懷。或許有一天,你也會在過程裡發現聽得見其實很美好!
【星雲】長期稿約/我們這一行
電郵:[email protected]
來稿請註明:我們這一行
•文長勿超過1000字,可附上相關照片。
•請於稿末註明中英文姓名、身分證號、聯絡地址、銀行戶頭、電郵等作者資料,否則恕不錄用。
•文章經錄用,除了在平面媒體刊載,本報也擁有作品上網、錄影、錄音、改編等其他使用權。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