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只能希望今天的媒体企业,能够尽量在盈收和内容品质上做到平衡。毕竟要一家上市公司为了“产品自主”而亏本,对投资者也是不公平的。
马新社叶姓前主播批评公司为了节约成本,强制压缩人力,引发了马新社的反弹,指叶的指控毫无根据,并称有关指控已经对马新社及政府的形象及声誉造成影响,因此可能会针对相关指控采取法律行动。
ADVERTISEMENT
这里面的是非纠纷我们尚且不论,就纯粹站在企业立场就事论事,任何一家公司在面对盈利亏损问题上,压缩成本永远是第一选择。
而媒体企业,不论是传统纸媒,如报章杂志,抑或是电视媒体、电台广播媒体,以及现在的网络媒体、脸书及YouTube等新媒体上的众多自媒体,归根结底,也逃避不了一个“商业”的本位。
所不同者,只是传统上的报纸、电视和电台的启动门槛很高,营运成本不是一般人负担不起。也就是说办报办电视,单单是启动资金,就不是随便几个人可以凑合出来的。
反之网络自媒体仍处于“草创时期”,因此才有了“人人都可以是记者”的说法。但随着自媒体的自我成熟,目前当自媒体已经明显不再像前几年那么简单容易了。我们从不少自媒体的拍视频手法可以看出,今天拍视频已经不再是随便抓个器材拍摄就可以了的。他们在器材上的投入,诸如全方位的镜头、后期剪辑配音乐音效,也是需要不少的资金投入的。
当产出需要的资金成本越庞大时,自然而然也就会对盈收有了要求;至少也要收支平衡以维持运作。而众多传统媒体企业经历几十年发展至今,有不少已经成为“庞然大物”的上市公司,旗下员工人数众多,在眼下这个广告收入剧降的大环境下,如何获取盈利以“满足”股东,很自然的便成为了领导层最迫切关心的事。
然而,有异于其他商业的是,媒体这个被喻为“第四权”的行业,有众多从业员的“自我集体催眠”下,已经忘记了“媒体也是一盘生意”的本来身分。
因此当报道的内容涉及敏感课题时,管理层和编采部门就会形成一个奇怪的对立现象。
我们可以理解,管理层和员工本身就是对立位置的存在,只是媒体行业有所不同的是,新闻从业员习惯了站在某个高点来“针贬时弊”,自我主观意识比较突显。
然而,过度压缩成本也只是饮鸩止渴的举动,因为内容的产出才是生产盈利的根本。二者只能是相辅相成的良性推动成长,一旦陷入内卷,就只会引发相互撕杀。最后两败俱伤的残局。
只不过“文人办报(媒体)”的年代,早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那个的确是一个“伸张正义,不理盈亏”的新闻自由的黄金年代。但很多人因办报而负债累累,也是一个事实。而那个年代的新闻工作者的薪水,也是远不及今天的。
我们只能希望今天的媒体企业,能够尽量在盈收和内容品质上做到平衡。毕竟要一家上市公司为了“产品自主”而亏本,对投资者也是不公平的。
至于要如何办到,就要看领导层的智慧和执行力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