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只能希望今天的媒體企業,能夠儘量在盈收和內容品質上做到平衡。畢竟要一家上市公司為了“產品自主”而虧本,對投資者也是不公平的。
馬新社葉姓前主播批評公司為了節約成本,強制壓縮人力,引發了馬新社的反彈,指葉的指控毫無根據,並稱有關指控已經對馬新社及政府的形象及聲譽造成影響,因此可能會針對相關指控採取法律行動。
ADVERTISEMENT
這裡面的是非糾紛我們尚且不論,就純粹站在企業立場就事論事,任何一家公司在面對盈利虧損問題上,壓縮成本永遠是第一選擇。
而媒體企業,不論是傳統紙媒,如報章雜誌,抑或是電視媒體、電臺廣播媒體,以及現在的網絡媒體、臉書及YouTube等新媒體上的眾多自媒體,歸根結底,也逃避不了一個“商業”的本位。
所不同者,只是傳統上的報紙、電視和電臺的啟動門檻很高,營運成本不是一般人負擔不起。也就是說辦報辦電視,單單是啟動資金,就不是隨便幾個人可以湊合出來的。
反之網絡自媒體仍處於“草創時期”,因此才有了“人人都可以是記者”的說法。但隨著自媒體的自我成熟,目前當自媒體已經明顯不再像前幾年那麼簡單容易了。我們從不少自媒體的拍視頻手法可以看出,今天拍視頻已經不再是隨便抓個器材拍攝就可以了的。他們在器材上的投入,諸如全方位的鏡頭、後期剪輯配音樂音效,也是需要不少的資金投入的。
當產出需要的資金成本越龐大時,自然而然也就會對盈收有了要求;至少也要收支平衡以維持運作。而眾多傳統媒體企業經歷幾十年發展至今,有不少已經成為“龐然大物”的上市公司,旗下員工人數眾多,在眼下這個廣告收入劇降的大環境下,如何獲取盈利以“滿足”股東,很自然的便成為了領導層最迫切關心的事。
然而,有異於其他商業的是,媒體這個被喻為“第四權”的行業,有眾多從業員的“自我集體催眠”下,已經忘記了“媒體也是一盤生意”的本來身分。
因此當報道的內容涉及敏感課題時,管理層和編採部門就會形成一個奇怪的對立現象。
我們可以理解,管理層和員工本身就是對立位置的存在,只是媒體行業有所不同的是,新聞從業員習慣了站在某個高點來“針貶時弊”,自我主觀意識比較突顯。
然而,過度壓縮成本也只是飲鴆止渴的舉動,因為內容的產出才是生產盈利的根本。二者只能是相輔相成的良性推動成長,一旦陷入內卷,就只會引發相互撕殺。最後兩敗俱傷的殘局。
只不過“文人辦報(媒體)”的年代,早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那個的確是一個“伸張正義,不理盈虧”的新聞自由的黃金年代。但很多人因辦報而負債累累,也是一個事實。而那個年代的新聞工作者的薪水,也是遠不及今天的。
我們只能希望今天的媒體企業,能夠儘量在盈收和內容品質上做到平衡。畢竟要一家上市公司為了“產品自主”而虧本,對投資者也是不公平的。
至於要如何辦到,就要看領導層的智慧和執行力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