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博士人數雖激增,要在大學、公共機構或私人業界找工作,衣食無憂還是不成問題的;關鍵是有沒有把寒窗苦讀所學的,用在研究與開發(R&D)或相關效能?
ADVERTISEMENT
公元744年,李白遭受權臣百般排擠,被唐玄宗逼出長安城。在朋友為他準備的餞宴上,對求仕之路深感無力的他,滿懷感慨的寫下這首《行路難》。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仕途崎嶇、前路坎坷,眼前這麼多歧路,我該往哪個方向走?
穿越一千二百多年來到馬來西亞,這應該是許多博士的心境寫照。
李白想要的,是從政匡輔君主,一展他偉大政治理想,故從不掩飾謀求官位的意向。
多數博士想要的,不外就是一份學術、科研、教學工作,或純粹一份高收入工作。
博士的就業路,是否真有那麼多艱難險阻?
我國博士目前約5萬2千人(詳見本欄上週拙作〈大馬博士六萬〉),其中部分是教育部MyBrain獎學金計劃培育的。該計劃主要目的,是協助國家達致“2023年擁有6萬博士”目標,加上許多大學對世界大學排名的迷戀,把博士產量列為教授的KPI,造成年產量激增至近幾年的4至5千,“博士佔25-64歲勞動人口百分比”更大幅度提升至約0.3%。
在英、美、德、澳等科技和經濟強國,這比重都是2%;而經濟與合作發展組織(OECD)發達國的平均數值,則是1%。這些國家能晉身教育、經濟和科技強國,博士高比重是其中主要原因(本科畢業生的占人口比重也重要,但此文只專注博士相關議題)。
在我國,博士人數雖激增,要在大學、公共機構或私人業界找工作,衣食無憂還是不成問題的;關鍵是有沒有把寒窗苦讀所學的,用在研究與開發(R&D)或相關效能?
許多博士的研發專業,和國內業界需求不對口,一般公司也選擇薪水相對低的碩士生;對一些冷門博士(例:歷史、社會學、語言學、物理)來說,只能爭取大學、業界研發部或NGO裡屈指可數的老師或研究員職位。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說的是李白荊棘滿途的前路。
而導致博士就業路坎坷難行的,不外乎以下“冰塞川”、“雪滿山”兩個關鍵障礙:
(1)國家的低R&D開銷:R&D開銷(Expenditure on R&D)一般用於構建研究基礎設施、材料費用、研究員薪水、管理費等資金投入。以美國為例,雖然博士年產量高出大馬約12倍,但因有龐大R&D資金投入,相關機構和業界還能吸納約70%博士。比如該國2020年R&D開銷7千80億美元,佔GDP百分比3.45%,人均R&D開銷(Expenditure on R&D per capita)為2149美元;而我國2018年(最新數據)R&D開銷佔GDP只得1.04%,亦即約37.3億美元,人均R&D是118美元,為美國的約20分之一。其他諸如韓、新、臺、以、德、日、瑞典、丹麥等科技和經濟強國家/地區的人均R&D,都介於1500至2000美元;英、加、紐這些國家,也是我國數據的4至7倍。
同時,這些注重R&D的國家,會把R&D佔GDP比重逐年提升;例如韓國2000、2010和2020年的數據,分別為2.1、3.3和4.8%,日本的是2.9、3.1和3.3%;我國比重則是0.5、1.0和1.0%(2018年),雖然2016年曾升至最高峰的1.4%,但還是無法突破1.5%瓶頸。
(2)R&D資源管理弊端:我國公立大學這些年種種行政、監督和財務管理弊端,導致大量R&D投入沒獲取應得人才培育和科研成果;這些都有許多數據為證,包括總稽查司常年報告、國際大學聯盟Universitas 21的U21 Ranking of 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Systems常年報告、2016年12月《Asia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期刊論文等。
博士量激增的當兒,若政府能大力提升R&D佔GDP百分比,同時各個機構積極提高財務管理效率,博士人才就業難的窘境,未來就能逐漸獲得改善,國家發展也必然因此得益。
其他影響博士就業的因素,還包括博士生整體素質、博士後制度、貪汙文化、大學排名壓力等,這些容後再議。
無論如何,面對茫茫難行前路,彷徨苦悶之際,懷才不遇的李白還是倔強、樂觀的對前途滿懷信心:“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瞻望前程,博士們有沒有李白“願乘長風破萬里浪”的志向,奮力航向理想彼岸的勇氣和毅力?
當前困境下,如果國內大學和業界吸納不了身價高的博士,那就憑讀博苦修得來的勇氣、堅毅、解題、突破、創意的功力,自尋出路吧!
這不就是每一位“博士”應有的基本素質嗎?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