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制定者應該研究如何提高國家的自給率,減少對進口的依賴。然而,長期政策應優先考慮改善灌溉,推廣氣耕法和水耕法,以及實施新綠色革命,以增加糧食供應。
有關糧食不安全和價格暴漲最近成為主流媒體報道最多的課題之一。聯合國世界糧食安全委員會將糧食安全定義為:在身體、社會和經濟層面都能獲得充足、安全和有營養的食物,以滿足人們積極和健康生活的飲食需求及食物偏好。
ADVERTISEMENT
根據大馬統計局數據顯示,在2020年,大馬進口555億令吉的糧食,而出口則為338億令吉。與出口相比,進口的快速增長導致了糧食貿易赤字的增加,在2020年達到217億令吉,與前一年相比上升了24.9%。人們還注意到,只有19種特定農產品,在2020年取得超過100.0%的自給率,而在2019年則有25種。
世界衛生組織表示,2021年,全球23億人(29.3%)經歷了中度至嚴重的糧食不安全,這比冠病大流行之前多了3億5000萬人。此外,近9億2400萬人(佔世界人口的11.7%)經歷了嚴重的糧食不安全,在兩年內增加了2億零700萬人。
是什麼導致了這個普遍的問題,以下是一些值得注意的原因:
一、更高的溫度和無法預估的降雨量使農業變得困難。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2021年氣候報告,自1880年以來,陸地和海洋的綜合溫度平均每10年上升0.08攝氏度;然而,自1981年以來的平均上升率(0.18攝氏度)是這個速度的兩倍多。此外,據估計,在過去的40年,乾旱在全球範圍內造成了1.8億兆克的穀物(玉米、水稻和小麥)損失。
二、戰爭迫使農民逃離他們的土地或在衝突中作戰。例如,南蘇丹地區多年來一直髮生衝突,有400萬人面臨糧食不安全問題。此外,由於烏克蘭戰爭和對俄羅斯的制裁,基本商品的供應急劇減少。俄羅斯和烏克蘭共出口世界上近三分之一的小麥和大麥,70%以上的葵花籽油,它們也是玉米的大供應商。俄羅斯也是全球最大的化肥生產國。
三、貧困——當人們的錢少了,他們就買不起食物並變得無法工作。發展中國家的家庭將其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用於購買食物。由於冠病大流行,大馬的貧困率在2020年上升到8.4%,疫情已經廣泛影響了亞洲的糧食安全。
四、供應鏈瓶頸——由於經濟復甦帶來強勁的整體需求,耐用品的相對需求急劇增加,以及囤積和恐慌性購買,各種供應鏈瓶頸已經出現。
五、據世界經濟論壇的一份報告,全球生產的糧食足以養活所有人。另一方面,糧食分配不均是糧食安全的一個主要問題,因為有數以萬計的人捱餓,其他人卻擁有很多,以至於肥胖成為一個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6年),約有20億成年人超重,6億5000萬人有肥胖問題,10億2000萬人長期飢餓。
在全球範圍內,由氣候變化、衝突和供應鏈中斷等因素造成的供應衝擊,導致了糧食通脹。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22年7月的全球農產品價格指數比2021年1月高19%。玉米和小麥價格比2021年1月高出15%和24%。同樣的,大馬統計局數據顯示,在大馬,食品價格指數在2022年6月達到了6.1%的新高,是2011年11月以來的最高水平。
在全球範圍內,已經啟動了若干舉措來應對糧食通脹。這些倡議包括:
1.提高利率。中央銀行一般認為,加息增加了借貸成本,同時也為人們提供更大的動力去儲蓄,因此,不鼓勵消費或借貸。例如,美聯儲在2022年三次提高利率,最近一次是在7月提高75個基點,使基準利率達到2.25%至2.5%的範圍。另一方面,大馬國家銀行今年已經兩次提高隔夜政策利率,從1.75%到2.25%。
2.支持生產和生產者。世界銀行認為,世界各國應通過消除進口貿易壁壘,注重提高化肥使用效率,重新制定公共政策和開銷,更好地支持農民和生產,從而致力於提高下一季的產量。同樣的,為了增加糧食供應,2022年5月,大馬政府同意取消進口食品所需的準證,2022年7月,雞肉頂價調高至每公斤9令吉40仙。
3.加強糧食援助。世界銀行建議各國擴大有針對性的、營養敏感型社會保護方案,並改善財政援助機制。例如,在大馬,大馬一家援助金的第二期援金已撥款17億4000萬令吉,這將使1260萬人或60%的成年人口受益。
總之,上述舉措可能會在短期內抑制食品通脹,但其長期效果仍然值得懷疑。因此,政策制定者應該研究如何提高國家的自給率,減少對進口的依賴。然而,長期政策應優先考慮改善灌溉,推廣氣耕法和水耕法,以及實施新綠色革命,以增加糧食供應。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