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電影向來不缺人道關懷,特別是弱勢群體囿困處境的凝視,而對黑暗人性的換位思考,精彩多在思辨與多視角展述,不干涉觀者的思考與判斷。但其中也不乏廉價抒情的類人文電影,投餵人工香精般的雞湯或淺層溫暖,毫無溫度也讓人尷尬。
ADVERTISEMENT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是萬古恆新的俗套形容,現實的荒謬確是俗套而精彩。Emmanuel Courcol的《Un Triomphe》是法國電影節選片之一,改編自80年代中期發生在瑞典的真實故事:導演Jan Jönson到監獄裡導貝克特的《等待果陀》,演員是獄中的受刑人。在哥特堡場次演出前,囚犯們集體逃走了。
電影曾被拍成紀錄片,Jan Jönson也曾在《Directing Beckett》一書中詳述導戲過程。《Un Triomphe》集合法式幽默、歐式荒謬,也有人道主義的換位思考,唯本該是妙趣橫生、荒謬黑色的素材,導演卻在電影的主調性上選擇擁抱流於表在的溫暖,捨棄故事本身的思辨性,成了有點俗套且避重就輕的勵志喜劇。
比如受刑人群像,只有輪廓的勾勒而無血肉,演員的表演其實精準而傳神,臨摹底層的粗莽笨拙、兇殘空洞的面相異常到位,但導演和劇本從頭到尾只讓觀眾看到他們的表在,電影結束後,觀眾依然不知道,這群本該有爭議被推到聚光燈底下的群像,他們是誰?藏有什麼黑暗之心或苦衷,或他們本是極惡之人?
貝克特的荒謬劇向來不交待人物背景,以對白的荒謬嘲諷,借喻眾生的生存境況,精準命中存在主義探索的生之困惑。《Un Triomphe》則建立在一廂情願的美好人道願景裡,觀眾的情感尷尬而無處安放。故事本身有許多可供討論與思辨的議題,比如受刑人的人權、受害者家屬的感受,而最直指核心的──當藝術直面尖銳現實,特別是,這個荒謬的現實剛好搬演的也是荒謬劇,導演都輕巧的一一回避,這些有待剖開的生活暗面。
電影的結局讓失落且正處中年危機的導演站上舞臺,即便失敗也能收穫大眾掌聲,這樣的勵志委實尷尬,若能多一些自嘲、調侃、戲謔嘲諷,電影或就會更近貝克特的核心。《Un Triomphe》或應證了,現實確比電影精彩。
更多文章: 費比安/《闔家辣》久違的純港式喜劇 桑傑多爾吉/《闔家辣》品一回港味辣椒 費比安/《神探大戰》沒了杜琪峰的韋家輝 桑傑多爾吉/《Mandibles》當蒼蠅比狗大時,你走運了…… 陳頭頭/《Broker》溫柔的人工虹彩 費 比安/重拾美好時光 陳頭頭/《La Belle Epoque》假夢嘉年華 桑傑多爾吉/《Leonora Addio》用不言而喻去解讀不可理喻 桑傑多爾吉 /《Jurassic World Dominion》當恐龍越來越真時……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