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世界經濟需要的不是大量的資金湧入市場,而是高效率的企業提升物品的供應。
最新數據顯示,大馬第二季度GDP同比去年增長8.9%,這一個增長超出預期,全年增長估計可高達5.3-6.3%。但從宏觀角度看,對於大馬經濟的強勢回彈,不完全是一件出乎意料之事。
ADVERTISEMENT
隨著疫情緩和,大馬跟隨各國步伐,開放經濟領域與邊境,國家經濟隨之強力反彈。這情況與其他國家相似,美國解除防疫措施後,2021年全年GDP增長高達5.7%,創80年代以來高點。
經濟反彈的原因有幾個,第一個與經濟數據的計算方式有關,有關算法是以今年的GDP與去年相比。換言之,我們是用了今年這一個“開放經濟與邊境年”的情況,與去年的“封城鎖國年” 相比。在這種情況下,經濟數據回彈是自然之事。
第二個原因是大馬的抗疫政策起了作用。財長認為,經濟反彈應歸功於財政援助、經濟振興配套、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以及寬鬆的貨幣政策。用淺白的說法,就是政府與國行同時“開水喉”。在疫情期間,兩者以“派錢”和“鼓勵人們借錢”的方式,把錢注入市場提升經濟。
對於“開水喉撐經濟”的做法,有人贊成,有人反對。支持自由市場主義者認為政府不該過度干預經濟,凱恩斯主義(Keynesian)則支持以政府政策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
近10年來,凱恩斯主義越來越受追捧。疫情期間,多國為了撐經濟,同時推出了類似“印錢”和“派錢”的政策,這些都是凱恩斯主義被運用在經濟政策的例子。媒體言論方面,也有不少經濟學者一面倒的支持政府幹預經濟。
但觀察一下歷史,在70年代,各國面臨高通脹低增長。後來,全靠各國開放經濟,走向全球化的市場經濟,才擊敗了通脹,恢復了高增長。到了1990年代末,日本資產泡沫破裂後,陷入了數十年的低增長。後來,全靠前首相安倍晉三推出“安倍經濟學”,提升貨幣供應,日本的經濟才有所改善。
由此可見,很多時候,經濟理念很難分對與錯。不同的時代和地區需要不同的經濟理念,才會達到正面的效果。無論如何,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開水喉撐經濟”能幫國人渡過難關,它也會為國家帶來副作用。美國數以萬億的救市配套推出後,除了國債暴漲,通脹也居高不下。
回到大馬,政府在疫情期間出錢救市,國債與GDP急速提升,國會被逼兩度提高國家的債務上限。此外,政府為了對抗通脹,以各種補貼壓低物價,補貼金額高達800億。財長受訪時亦承認,這不是一個長遠之計。
當一個國家依靠舉債刺激經濟時,它其實是嘗試用未來的錢提升經濟。由於GPD考慮的是各種交易的總額(包括個人消費、政府消費、投資者投入的資金、進口與出口的數量),只要政府把借來的錢注入市場,市場裡的錢越多,交易越多,GDP就提升得越高。
但在生產率沒有提升的情況下,以上做法只會導致錢多物稀,百物漲價。縱使經濟有增長,但國人手裡的錢被通脹貶值,最後得不償失,這就是發達國家如美、英、澳等正面對的一大問題。隨著通脹抬頭,以“未來錢”撐經濟的做法將逐漸失效。
談回大馬,估計第三季GDP會比第二季更強,這些經濟數據彷彿給了國行一張繼續加息的通行證。
政府方面,財長已不止一次提出,國家將考慮合理化對各種必需品的補貼。若補貼減少,通脹則有機會上升。這些都是在經濟復甦中,大馬需要面對的挑戰。
展望未來,隨著各國經濟逐漸復甦,超寬鬆的貨幣政策將成為過去。各國政府必須把重心從派錢刺激經濟,轉向協助企業恢復與提升生產率。如今,世界經濟需要的不是大量的資金湧入市場,而是高效率的企業提升物品的供應。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