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星洲人

|

会员文

发布: 1:20am 17/08/2022

张吉安

南巫

人物

电影人

名人故事

张吉安

南巫

人物

电影人

名人故事

自侃“最倒霉的电影人” 张吉安 钢骨水泥上种花

首部自编自导电影《》让他载誉无数,别人以为他赚了很多钱,但他表示自己“一分钱也没拿”,甚至自侃是“最倒霉的”,首部执导电影就遇上疫情,甚至为了出席海外影展而前后经历过5次隔离,最后一次还极度忧郁。问张吉安,拍电影是他的第几人生?他以坚定的眼神徐徐道出,“是我回归到最初的人生。”他形容自己在“在不合时宜的年代,做不合时宜的事。”并表示“总是需要有人在钢骨水泥上种花。”或者,他注定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

报道:谢丽芬

ADVERTISEMENT

摄影:黄冰冰

张吉安形容自己是个很省钱的导演,《南巫》预告片是他自己剪的,中文字幕是他翻译的,场地和服装是他找的,电影里不但出现他吟唱的声音,还因没有适合的演员而客串了其中一个乩童的角色。

张吉安首部自编自导电影《南巫》让他载誉无数,别人以为他赚了很多钱,但他表示自己“一分钱也没拿”,甚至自侃是“最倒霉的电影人”,首部执导电影就遇上疫情,甚至为了出席海外影展而前后经历过5次隔离,最后一次还极度忧郁。问张吉安,拍电影是他的第几人生?他以坚定的眼神徐徐道出,“是我回归到最初的人生。”他形容自己在“在不合时宜的年代,做不合时宜的事。”并表示“总是需要有人在钢骨水泥上种花。”或者,他注定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发布: 2:00pm 21/04/2025
新华作家尤今/在文字里只种向日葵,不种罂粟

从小看父母醉心阅读,她感觉文字的味道应该很甜,于是也跟着钻进方块字的世界,从此再也离不开。

新华作家尤今(75岁)共在马新中港台等地出版逾200本书籍;她写散文和小品,也写小说和游记,认真看待自己与文字的关系。

“我在文字里种植向日葵,绝对不种罂粟。”写作不只为了开花,开什么花很重要,花怎么开也很重要。“取材于现实的作品,才是泥土滋养出来的鲜花,带有阳光的香气,跟塑料花截然不同。”

报道:本刊 李淑仪
摄影:本报 黄冰冰

她并非不曾用文字捏出塑料花。

中四那年,尤今写出人生首篇小说〈凄风苦雨〉,投稿报章。刊登后,原以为父亲会给予赞赏,未想他却严肃训话,“父亲说,这是一篇全然失败的作品;他说得毫不留情,让我吓了一跳,很不开心。”

那篇小说写渔夫出海捕鱼,与大海艰险搏斗,渔夫妻子在家照顾几个嗷嗷待哺的孩子,苦苦等候丈夫归来。父亲读了,诘问16岁的尤今:你有认识渔夫朋友吗?你有去渔夫家里了解他们的生活实况吗?你在下笔之前有去收集相关的资料吗?尤今一遍遍摇头,“都没有,全凭想像。”

更小的时候,尤今曾从父亲的书架上抽出《小坡的生日》阅读。作家老舍是中国人,书里却把马来孩子和印度孩子写得栩栩如生,“父亲问我为什么,我天真无邪回答,他靠想像力写的啊。爸爸说,不是的,”老舍曾在1929年旅居新加坡5个月,任教于华侨中学,“他观察,他体验,他生活,他收集资料,所以才能把印度人马来人写得活灵活现。”

真实,是创作的起点——这是父亲教会她的事。

“这句话我记了一生。闭门造车的书写,犹如塑料花,冰冷、虚假,没有生命力。”往后尤今从未停止写作,出版书籍无数,碰触的文体各异,“没有一部不是取材于现实。”

就像1995年出版首部长篇小说《瑰丽的漩涡》,主题围绕嗜毒与早恋课题,尤今没有闭门造车,而是亲身走入戒毒所,与吸毒者促膝长谈,“收集很多资料,我才敢动笔去写,将受访者的真实经验转化成小说的骨和肉。”

父亲还说过很多话,都让尤今铭记一生。

尤今1995年出版的首部长篇小说《瑰丽的漩涡》。她亲身走入戒毒所,将受访者的真实经验写成书。
父亲的“自重”课

从小生于怡保,尤今4岁那年,父亲停止采矿,创办《迅报》,家里充斥各类书籍,母亲也在报章连载小说,“用比较形象的形容就是,家里每寸空气都有书香。”不写小说不排版的时候,父母总在看书,“脸上很沉醉的样子,我感觉,文字的味道应该是很甜的吧!”小小年纪的她也乐于捧起书来。两年后报社倒闭,她手里的书并没有就此放下来。

再长大一些,父亲带着全家人迁居新加坡。初时身在陌生境域,街上来来往往的人在尤今眼里都成了鱼,嘴巴一张一合,吐出来的全是气泡。“怡保人多讲广东话,新加坡人则讲福建话,我一句话也听不懂。”有天发牢骚,尤今脱口而出:真希望自己也是福建人啊;向来慈和的父亲随即变了样,“眼神很凌厉,平时柔和的光芒没有了。他用严峻的口气说:如果你要听懂福建话,你可以去学,但你必须记得,你永永远远都是广东人,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8岁那一年,在大街上,父亲给她上了这堂名为“自重”的课。自重是不轻蔑自己的身分,自重也是要在心里安装自我监测器,把自己管好。

“自我监测器的另一个名词,叫做良知与良心。”后来成为教师、成为作家,更要懂得时刻监督自己。“我对读者负责,只在文字里种植向日葵,不种罂粟。”

什么文字是她口中的罂粟?

这要追溯到小学时期,学校附近有连环图出租摊子,很多同学租借来看,内容尽是色情暴力。这让尤今感觉不妥,从此立志只写有益身心的读物。当时11岁,她投稿的文章首次见报,题目为〈我想做个小小童话家〉,抒发她的创作信念。往后虽然没有真的成为童话家,却也从未丢失行文里的某种明朗清澈。

新华作家尤今,本名谭幼今,生于怡保,8岁迁居新加坡;曾在2009年获颁新加坡文化勋章,2014年以《心也飞翔》一书获颁新加坡文学奖。今年75岁的她笔耕不辍,受邀在中国上海《新民晚报》与广州《羊城晚报》写专栏,分享感动和启发自己的小故事。
将记者生涯磨出的能力用在写作上

她坚持在文字的土壤栽种向日葵,养分从生活汲取而来。

年幼时阅读法国作家凡尔纳的《环游世界八十天》,尤今感到非常震惊,“我告诉自己,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到这些国家去游玩。”大学毕业后,她踊跃出国旅游,至今走访逾百个国家,出版好几本游记。“我写游记不会专门形容景色,游记是很活泼的文体,可以体现当地的政治、文化、饮食、经济……我喜欢全部融为一炉,通过人物作为主线来发展。”

以记者身分跟尤今碰面,短暂寒暄后,曾在《南洋商报》任职7年的她说:“这是梦寐以求的工作,我做过3份工作,最怀念的还是当记者。没有一项工作可以给我这样的机会,每天接触不同的人,汲取不同的思想养分。”

问及难忘的采访经验,尤今想起三轮车夫围困报馆的那个傍晚。

“当时,新加坡很多三轮车夫,有的会在牛车水一带载人买菜,五毛一块这样赚;有的则专门在旅馆门口等游客,我听说他们收入很高。”为了探个究竟,尤今伪装游客乘搭装饰华美的三轮车。“我说要游新加坡,怎么算?哇真的很贵,70年代,我的薪水才700元,他游一趟半小时要30元。”短短半小时,尤今抓紧时间跟车夫谈天,拿到很多资料。

下车后,等不及赶回报馆,她先是冲到对街咖啡馆,趁记忆犹新将对话记录下来。报道刊出后,引起很大回响,“我记得很清楚,当天下午5点,报馆外面人声沸腾,一群三轮车夫气势汹汹指明要见我,”收入明晃晃被摊开,税务可就麻烦了,“他们认为我在破坏他们的生计。”喧闹落幕后,她感慨,“当记者,最重要是能够揭露不为人知的社会现象,即使事后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也不能因此退缩。”

记者这份职业,在她看来犹如磨刀石,磨锐一个人的思维、笔锋和眼力,“可以深入观察人性,日后对我塑造小说人物大有帮助。”

真实是一贯作风

7年后,她成了母亲,人生来到十字路口,“孩子只有一个童年,错失了我会很遗憾,”于是毅然辞掉工作时间不稳定的采访职业。这时,她忆起过去在图书馆任职管理员时,曾为一群资深教师讲课,教导他们如何为学校图书馆的书籍编排目录。“课程结束后,一名教师特地向我致谢,说我的讲解生动清晰,给我很大的鼓励。教学,是美好的分享,我很喜欢,所以后来想要改行时,我便选择教书。”

尤今执教鞭的岁月长达29年。这些年在课堂上教授华文,她有自己的心得。

“我的目标是让学生爱上华文,而不是为了考到A。”尤今希望自己的课堂充满笑声,因为在她眼里,语文课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的科目,“它是让你去爱的。学习其他科目,它们会化为学识的一部分。但是,语言是流在血液里的,它是让你去爱,给你享受的,而文字懂得知恩图报,你平日善待它,当你要用它时,它便会跳出来,帮助你、报答你。”

2025年3月,尤今携着3本新书《播种未来》《爱的密码》《加减人生》亮相第19届海外华文书市,新书主题分别触及亲子教育、家庭幸福与处世之道,全是最近两三年在中国报章书写专栏文章的结集。当老师,她不爱在课堂上说教;当作家,她也不愿在纸页里摆出道学的面孔。

尤今携着3本新书亮相第19届海外华文书市,分别是《爱的密码:尤今解读幸福家庭》《播种未来:尤今细说亲子教育》《加减人生:尤今畅谈处世之道》。

“我不爱谈生硬的理论,而是希望通过真实故事,向读者分享我的得意与失意,以及我对人生的种种思索、感悟和理念。希望通过一则则曾经感动我、启示我的小故事,和大家一起探讨在亲子教育、家庭关系和待人处世方面碰到的种种问题,绵里藏针,用蜜糖包裹黄莲,这是我一贯的写作方式。”

更多【】:
黄水斌不让经典港片褪色 让电影镜头化作钢笔漫画
作曲家余家和/走访各地,采集自然之音
不做传统教育制度下的学生,沈芝庆从问题学生到主题乐园创办人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