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色也會影響人體各種器官甚至運勢以及產生好風水的效能。比如說某人的八字先天欠火,因此可以刻意選擇多使用屬火的紅色、紫色或粉紅色等服飾或首飾品,以增強運勢,也容易招引貴人輔助。
猶記得曾有讀者來電詢問,有關最近一些風水作家引經據典道說:其實顏色與傳統的風水之道無關。有關風水作家還斬釘截鐵說是他已研究過“無數”古書,直到清朝之前的風水古籍皆無提及有關風水與顏色的相關應用,因此大力批評那些鼓吹應用顏色在風水實踐上的風水理論為“不正統”之道云云。也許是為了凸顯他自認為乃風水權威之勢吧!
該讀者說也許是該風水大師的中文造詣不深,在沒有徹底瞭解之下,隨意以自己對風水的片面認知而狂下妄論,有貽笑大方之嫌。該讀者希望我能為此事發表意見,寫一些有關此言論的看法,因此也藉此專欄謹以有限的好風水堪輿研究知識為大家提供拙見,以供參考。
風水或堪輿學,是中國歷史悠久又深奧的一門環境學問。它也被稱為“青鳥術”、“青囊術”等。較為學術性的稱它為“堪輿學”,是專為研究人類賴以生長與發展的微觀物質,如陽光、空氣、水、樹木和土地等,以及宏觀的環境如天、地、時間等的相互對應與影響之理論,以達到天人合一、和諧共處、三贏的美好境界。
風水或堪輿學的根本基礎和核心思想依據來源於《易經》的陰陽與五行平衡之道。在從不間斷的演變與進化的過程裡,風水的理論不斷趨於完善的結晶,是中華文化與醫學等重要領域的根基所在。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根據許多對風水古籍與獻文的研究,“風水”最早見於晉代郭璞(276-324 年)所著的《葬書》:“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
這段文字是描述有關風水的最早定義。在這部著作中還提出了風水的要旨,即:“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
關於風水有相當多的評論,不少人認為風水是中華文化的一門綜合性科學,因為它結合了環境學、地理學、健康與醫藥學、心理學、建築學等歷史悠久的觀察與統計資料的整合學說。
根據陰陽五行學說,宇宙間的萬物都是由五行的土、金、水、木、火五種元素組成,並且可以它們之間的相互生克關係,通過“相對論”去詮釋一切範疇。
基本的陰陽理論中五行之生、克關係如下: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其實陰陽與五行,其自然的根本涵蓋了地球上的萬事、萬物、萬象。如:
五行配五星:木、火、土、金、水(五大行星);
五行配五方:東、南、中、西、北;
五行配五色:青、赤、黃、白、黑;
五行配五臟:肝、心、脾、肺、腎;
五行配五味:酸、苦、甘、辛、鹹;
五行配五音:角、徵、宮、商、羽。
因此自古以來,風水或堪輿學裡的陰陽五行學說,早已把“顏色”根據其相關的五行屬性歸類,如紅、紫、粉紅色屬火,藍、黑色屬水,綠色屬木,黃、棕色屬土,白、銀色屬金等。
自古以來,尤其是華人早已懂得在家居、服飾以及生活起居等,應用各種顏色的配搭來表達對節日、喜慶、嫁娶、葬禮等氣氛。比如說在新年喜慶日子裡,家家戶戶以大紅大紫凸顯喜慶氣氛,以示慶典。而在葬禮上以黑白的服飾以及擺設,表達對往生者以及其家人沉痛的悲哀、尊重與緬懷之情。
顏色不單隻被應用在中華的傳統文化與習俗裡,在風水的實踐過程,它其實也早已融入其中,顏色與風水自古已渾若天成!
在風水的與顏色的應用範疇裡,房子形狀必須五行齊全,所以在設計裡必須沒有顯著的缺角。對有缺角的房子,其實也可以應用顏色的配搭,以達到五行平衡之勢,比如說:
房子的東或東南方有明顯的缺角時,可以在該方位置的牆壁上以樹木花草裝飾,或漆上淺青色,以補東方缺木之氣。
房子的南方有明顯的缺角時,可以在南方位置漆上淺紅或紫色,以補南方缺火之氣。
房子的西方有明顯的缺角時,可以在西方位置漆上淺白或銀色,以補西方缺金之氣。
房子的北方有明顯的缺角時,可以在北方位置漆上藍色,以補北方缺水之氣。
房子的東北或西南方有明顯的缺角時,可以在此方位置漆上黃或棕色,以補缺土之氣。
顏色也會影響人體各種器官甚至運勢以及產生好風水的效能。比如說某人的八字先天欠火,因此可以刻意選擇多使用屬火的紅色、紫色或粉紅色等服飾或首飾品,以增強運勢,也容易招引貴人輔助。
在室內設計裡,比如說大廳主要色調應淡雅明亮,不宜大紅大紫。反觀需要比較多土、火元素的飯廳或廚房,反而適宜配以暖色調,而不宜大面積地配置冷色調。
因此顏色其實在風水的實踐裡佔有重要席位,絕不可輕視。在知悉自身的喜用五行後,可以應用相關的喜用顏色,比如說在服飾或家居漆料的選擇裡,簡易地達到趨吉避凶的目標。
撰文:許鴻方 Master Kenny Hoo
電郵:Kenny@GoodFengShui.com
www.GoodFengShui.com
www.Facebook.com/GoodFengS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