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蘭勝會中,最重要的角色就是鬼王──大士爺,也稱普度公。
這位神祇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祂是觀音大士的化身;二祂原為諸鬼的首領,因受觀音大士教化而皈依門下,從此被稱作大士爺,在普度期間負責掌管眾鬼魂,在普度會場鎮煞。
ADVERTISEMENT
因此,在祭典上看到的紙紮大士爺,通常都是金剛鬼王的造型,頂生二角、雙眼突出、口吐火舌、青面獠牙、高大威武、身披盔甲,頭頂上都會有觀音菩薩佛像,背後插著令旗,但姿態各異;有手中拿令牌、劍或者揮手。
大士爺的尺寸,還得一年比一年大一吋或一呎,隨著盂蘭勝會的普度祭典歷史越悠久,坐鎮的鬼王就會越來越龐大。儀式結束後,大士爺也會同時火化,代表大士爺已經把好兄弟帶走,讓地方恢復平靜。
往年中元節都會是紙紮師傅楊寶華最忙碌的時候,除了給盂蘭勝會製作紙紮“鬼王”,還得製作其他的紙紮祭品如大伯爺、二伯爺、馬神、鬼卒、金山、銀山等,這些都需要紙紮師傅不分晝夜趕工,才能保證盂蘭勝會順利舉行。
我們是在李汶桂的牽線下,直接登門造訪楊寶華位於甲洞衛星市的工作室,那是兩層樓的店鋪,門口堆滿各式的紙紮半成品,空氣中似乎還聞到一點點竹子以及漿糊的味道。
楊寶華本來正專注將一張張顏色紙糊上漿糊,準備貼在竹製的骨架上,看到我們到訪,他立刻放下手邊的工作,將原來高掛在牆上的大士爺取下來,給我們解釋鬼王的面貌與衣著。
“鬼王的服飾一般都仿製中國古代的將軍戰甲,或龍袍,你現在看到這個是它的上半身,因為大士爺的體積會比較大,所以都是分成幾個部分製作,送到普度現場才開始組裝。”
他說,體積的大小則視訂製者要求,他做過最大的鬼王是24呎,大概花了他一個星期的時間。
根據瞭解,組裝好後就會由法師為大士爺神像點睛開光,象徵鬼王已入神到紙紮神像內,大家參加普度時可先祭拜大士爺,再進行普度儀式,保佑順利平安。
楊寶華的父親也是從事紙紮製作,10歲開始就經常在各種紙紮祭品中打轉,不知不覺也有70年的光景,只是當他告知自己已經80歲時,還真的讓人有點錯愕,剛才靈活上下樓梯的動作,跟他年紀不相符。
子承父業,助人完成遺願
紙紮工藝複雜,融扎制、貼糊、剪紙、泥塑、彩繪等技藝於一體,它是取竹、木、線、紙為主要材料,通常要經過十多道工序,一個紙紮如紙船做下來,可能就需要用上百根抄紙條,忙上一天,重複不斷地捆綁、滴膠,需要很大的耐心和細心,現今沒有多少年輕人感興趣,紙紮業也從過去“討生活”的行業,搖身變成“傳統技藝”的老行業。
好在,兒子楊致富(39歲)願意接替楊寶華的衣缽。
其實,楊致富小時候都會幫忙父親做些簡單的紙紮工藝,卻從未想過要繼承父業,但在換了幾份工作後,一直都不怎麼順心,隨朋友去問卦,命理師看見他闢頭就說:“回家吧,你回去做那份工作是可以積功德的。”
追究紙紮的發源,還是始於古代民間宗教祭祀活動,是一種源於古代喪俗的民間藝術。很多人相信,通過焚燒紙紮祭品,去世的人在陰間就可以收到和使用,聽起來是迷信的想法,但現在這種行為已經成為習俗,寄託了在世者對先人的思念,希望先人能享有現實世界最好的東西,以彌補心中的遺憾。
楊致富曾在清明節時接到特別訂單,有人要求他做一個訂製紙紮人工耳蝸、輪椅,他也試過做兩隻紙紮雞、兩隻紙紮鴨、兩隻紙紮鵝。對他而言,他就是生者和死者之間的橋樑,幫助在世的人完成心願,替逝去的人達成遺願。
受訪時,他正圍著紙船框架打轉,用抄紙條把竹篾捆綁固定,糊上漿糊,再滴上膠水加固,動作嫻熟認真。他一直都遵循父親的教誨,把根基扎穩,其他的功夫熟能生巧,創意的部分就得靠自己了。
傳統需要傳承的不單單是手藝,其實還有節日本身的文化內涵,好比紙紮品,背後亦是象徵著尊敬與孝道。
相關報道:
【七月談鬼節/01】如何拜路邊才不招惹好兄弟?
【七月談鬼節/02】盂蘭勝會超度孤魂,保家宅平安
【七月談鬼節/04】酬神大戲的未來──觀眾沒了,戲還能演嗎?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