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華人,就知道農曆七月十四也叫鬼節,或稱“七月半”。
這個節日,在許多人的童年裡,一直都被大人以各種傳說和禁忌,給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像七月不可以出夜街,小心撞鬼;不要去游泳,免得被水鬼拉下水;不要結婚,可能會娶到鬼新娘;還有晚上不可以曬衣服、不可以叫人家全名等等。
ADVERTISEMENT
但偏偏在農曆七月,各個社區的大街小巷都有熱鬧的盂蘭勝會以及歌臺表演,有些廟宇還有傳統的酬神歌仔戲、給鬼神看的木偶或布袋戲。
嗯,不是說了要儘量避免夜歸嗎?
到底,農曆七月這個鬼月的由來是從何時開始?民俗傳統如拜路邊、盂蘭勝會又是為了什麼?酬神大戲前面那幾排空椅子,真的是給鬼坐的嗎?傳統而且深具價值的木偶或布袋戲,又是在什麼時候被摩登的歌臺表演給取代了呢?
佛教及道教把七月十五分別稱為盂蘭盆節及中元節,但民間更喜歡將之稱為鬼節,相傳鬼門會在農曆七月這個月份開啟,一眾孤魂野鬼獲允由陰間來到陽間遊蕩,往生的祖先也會趁此機會回家,探望後人。
因此,踏入農曆七月,免不了會看到有人在路邊燒香祭拜,香燭旁擺放著飯菜、糖果、汽水等祭品,還有各種紙紮如衣紙、溪錢等,也是俗稱的“拜路邊”,拜祭路邊的亡魂,祈求出入平安,後來更發展為盛大的祭典,稱為“盂蘭勝會”。
天玉堂楊智泉師父指出,我們現在所過的中元節,其實已經融合了道教和佛教的觀念,佛教徒都會辦盂蘭盆超度法會,以誦經、放生、捐款及施食等;而道教就有拜路邊及普度祭典,不論是哪一種儀式,初衷就是想要救度在地獄受苦的眾生,使得在陽間的信徒同步得到業障的消除。
“好兄弟在往生前也是一個人,只是在往生之後成了無主孤魂,沒有人供奉。”所以,在農曆七月,我們祭祖拜神明,也度眾生,就是對於亡魂的另一種佈施,為求行善積福。
他說,根據民間風俗,早前的拜路邊可是特別講究,單是祭品就要準備飯菜、豆腐、粽子、發糕、水果、糖果、餅乾,還有茶酒及金銀衣紙。燒衣前要點燭插香,並拿著衣紙拜祭一番;接下來才燒金銀衣紙;完成後,還要奠酒儀式,這樣才叫大功告成。
“飯得淋上清水,所以也叫水飯,因為陰間人沒辦法吃太硬的食物,所以包子、豆腐這些都很合適,至於糖果、餅乾主要是給年幼的小鬼,這也是為何肚臍餅是農曆七月時祭鬼魂的必備品,曲奇餅上有著甜甜的豆泥。”
至於拜祭的時間,以前是在農曆七月十四當天才拜,但隨著時代的改變及迎合現代人忙碌的生活節奏,從農曆七月初一開始至二十九,任何一天都可以在路邊拜祭,惟建議時間是在傍晚7點太陽下山以後,才能達到招待好兄弟的目的。
“拜路邊”民間習俗Q&A
(一)什麼時候拜?
拜路邊的時間:從農曆七月初一開始至二十九,任何一天都可以路邊拜祭。時間則以傍晚7點太陽下山以後,才能達到招待好兄弟的目的。
拜路邊的地點:必須在戶外祭拜,絕對不要在室內或陽臺祭拜,也不要對著別人家門口拜祭,儘量對向路邊,否則會不小心把好兄弟招惹進門。
(二)拜路邊的祭品
楊智泉師父聲稱,根據民間風俗,所有祭品必須準備7套,為正確的拜路邊儀式。《易經》有言:“反覆其道,七日來複,天行也”,“七”是陽數、天數,天地之間的陽氣絕滅之後,經過7天可以復生,這是天地運行之道,因此民間選擇在七月十四(二七)祭祖與“七”這復生數有關。
祭品建議如下:
食物:水飯(泡了水的飯)、酒、菜、糖果、花餅或餅乾、發糕、水果等,祭品必須拆封打開來祭拜,若是外用打包盒裝供品,也需要把盒子打開。
衣紙:香、蠟燭、金紙,銀紙、五百萬、往生紙、溪錢、七色衣,七色布、經衣,也可到香料店洽詢拜路邊祭品,或上網網購中元拜路邊配套。
(三)怎麼拜?
拜路邊是出於佈施,以慈悲的心態來供奉,跟一般祭祖或拜神祈福不一樣,因此不需要報上自己的名字,或向好兄弟提任何祈求,只需用尊敬的心態祭拜即可。
拜路邊的步驟
1. 準備好祭品,每樣祭品插一炷香。
2. 燒衣前要先點燭插香。
3. 燒金銀衣紙後,再奠酒儀式,就是將部分祭品如飯菜、花餅、糖果等,往正在燃燒的衣紙上灑。
(四)拜路邊時,可有什麼禁忌?
1. 拜路邊時,不能亂說話、打鬧,也不要叫人全名。
2. 儀容要端莊,儘可能穿亮色系衣服。
3. 不可以亂踢、亂踩冥紙及跨過祭品。
4. 不宜偷吃祭品、玩弄祭拜的用具。
5. 拜過“兄弟”後的食物不宜再帶回家食用。
(五)聽說拜過一次路邊後就必須一直拜,不能中斷,真的嗎?
拜路邊是需要每年持續的儀式,楊師父說,風俗中是有那麼一個說法,因為拜過一次以後,每年七月好兄弟就會在固定的時間及地點等候,若突然中斷,拜祭者可能會遭遇不順心之事,除非拜祭者遷離原來的住址,搬到另一個城鎮,可以選擇不再拜路邊。
楊師父建議,若有拜祭者有事無法持續拜祭,可以選擇到同一地區的盂蘭勝會向大仕爺(普度王)敬香。
中元節的來歷與傳說
活佛宮理事邱煒傑指出,中元節其實本來是一個為了慶祝豐收、感謝大地的節日。
“古時七月並非鬼月,而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人們會在這一天祭拜田地之神,祭神後就祭祖,向祖先報告秋成豐收。”
至於後來為何會延伸出“餓鬼”的傳說?那是因為佛教目蓮救母的傳說,以及道教地官赦罪的故事。中元節在道教創立、佛教傳入而加上宗教的色彩後,才有我們今天熟悉的習俗、禁忌和傳說,後來界線逐漸模糊,最終形成今日中元普度的習俗。
但其實,一切與中元節有關的傳說與故事,皆有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及樂善好施的義舉,因此,比起鬼月的稱呼,更多時候,農曆七月會被信徒視為報恩月或孝恩月。
下面就帶大家看看佛、道最廣為流傳、為紀念孝子的由來故事吧!
佛教之目蓮救母
目蓮乃佛陀十大弟子,是個很孝敬父母的兒子,後來成為菩薩。有一天,他運用神通的法力,看見自己的母親因為生前做了壞事而在餓鬼道受苦,當目蓮把食物拿給母親充飢時,食物卻入口即化為火炭。
為了拯救母親,他求助於佛陀,並在佛陀的指示下,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敬備祭品(百味五果),祭拜七代祖先之靈,同時供養十萬大德眾僧,請佛僧一同誦經作法,成功替母親脫離了餓鬼道。
佛家後來將農曆七月十五視為盂蘭盆節,也是是佛歡喜日,並且辦盂蘭盆超度法會,以此累積功德迴向父母,宏揚孝道。
道教之地官赦罪
道教中元節則源自“地官赦罪”的典故。
相傳在古代,有一個叫“舜”的人,他的母親病逝後,父親再娶,並生了一個兒子叫做“象”,惟舜的後母與弟弟常常對他百般刁難,但舜仍事奉父母,也對弟弟很好,20歲時以孝舉聞名天下,這樣難得的孝心和德行感動了上天,還被封為地官大帝(道教中三官大帝之一),掌管人鬼錄簿,檢閱善惡。
因為農曆七月十五日是地官大帝的誕辰,也是地官大帝赦罪的日子,而有了鬼門會在這個月開啟,讓遊魂野鬼遊蕩陽間,享受一個月的香火、施食的說法。人們會在這天準備豐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祈求地官大帝赦免祖先亡魂之罪,同時祭拜沒有人盡孝的孤魂野鬼,為求行善積福。
相關報道:
【七月談鬼節/02】盂蘭勝會超度孤魂,保家宅平安
【七月談鬼節/03】盂蘭勝會鎮煞主角“大士爺”,紙紮的藝術
【七月談鬼節/04】酬神大戲的未來──觀眾沒了,戲還能演嗎?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