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吃港式點心,一週5次。不過不大喜歡吃包,因為吃包包吃飽。
ADVERTISEMENT
尤其大包,吃個半粒,已填滿半個肚子,別的點心就不能多吃了,有違吃點心百花齊放的精彩熱鬧。不過,大包有一種莫名的親和力,像家鄉雨後的氣息和蒼蒼湖水,會想念。
昔日茶樓,大包還有濟世的行銷哲學:價位平民化,只收回成本或甚至虧本賣,所以每天只能限量生產。對象是以勞力謀生的藍領,一粒包,吃飽飽,上路工作去。市井諺語“賣大包”意即不惜成本讓街坊受益,就是這樣來的吧?
粵式大包餡料以豬肉為主。另有雞肉、臘腸、沙葛、馬蹄粒、冬菇、雞蛋等;視售價而定,沒有一定標準。去掉其他配料,獨留豬肉,就叫生肉包。和沙巴生肉面一樣,很誤導,外國人以為是刺身沙西米。
下霹靂曼絨一帶(實兆遠,愛大華,紅土坎)的福州大包,餡料和一般大包大同小異,但皮薄餡嫩而帶汁。一掰開,肉汁緩緩流出,山雨欲來般的肉誘。就不明白為什麼現代人追崇又幹又瘦。
南馬亞依淡那家出名的,餡料和下霹靂相近,應該也是福州人做的吧。試過東甲的,只比叉燒包大了一點點,也叫大包。還好有最喜歡的雞蛋。別小看這小小蛋角,它由肉林重重包圍,再由包身包皮禁錮,大火蒸焗修成正果,是吃大包的終極目標。
有次在吉打雙溪大年,見到有家茶樓人頭湧湧,就擠了進去。看人人吃大包,也要了。老闆說預訂才有,說完就走。想了想,心有不甘,低聲下氣向老闆娘訴求,盼賞包一粒。果然得逞:有話好好說,要包好好討。餡料和一般大包差不多,但包身結實粗糙,面香四溢。古來有家“改良”的,包身細細綿綿,入口細膩帶甜,反失大包豪邁。好友大包達人阿萍說這是麵包皮做法。
最難忘的大包,是多年前30大壽,損友們買了出名的“葉子媚”大包。近半公斤大的包,插了3支拜神大紅蠟燭登場,好個拜天地局勢,全場轟動,不在話下。
吃大包當然要有儀式:小時上茶樓,重量級的父親總要大包才能滿足。包一來,先去包下的紙,包身朝下,皮也不剝,以筷為刀劃十。隆重割禮完畢,先吃肉餡和包身,雞蛋留最後,父子分享。
這個莊嚴儀式,不自覺隨著酒量和豁達,就這樣繼承了下來。無以為報,每年冥誕追思,除了黑啤,一定大包奉上。燭火熄滅,獨飲黑啤配雞蛋。
更多文章: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