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的五腳基有一道美麗的風景線,那就是高懸在店門之上,沾滿歲月風塵的木招牌。這類木招牌除了作為店招,實則也是具有藝術價值的文物,既是雕刻工藝品,也是書法家的墨寶,應當加以重視和妥善保留。
更深一層來說,木招牌是時代的縮影,是老一輩商人對自家商號的重視,所謂“金字招牌”往往指的是木刻招牌再填上金箔大字,充滿分量,掛的是高尚的商譽,也是一面傳家之寶;而招牌上出現的落款可以視為當代生意人對讀書人的尊敬之情,並以得此題字為榮。
ADVERTISEMENT
古晉老街尚存的木招牌,有好幾面刻上了書法家的落款,我嘗試對這些落款進行查究,赫然發現題字人都是當代著名的書法家,有者甚至是傳奇人物。本文就整理了幾位題字人的生平資料,做一筆記錄。
在海唇街“慶華”寶號的木招牌上,我們可以發現題字人為何星齋。何氏有“詔安秀才”之美稱,但是有關其記錄並不多,按已故史學家劉伯奎先生在《杏壇二十年》的資料,何星齋曾經於1922或1923年在昔加瑪地區創辦私塾,而且至少辦了10年,並培養出多位政商聞人。何星齋的墨寶也可見於新加坡和新山地區,因此有個說法認為何星齋可能離開古晉後移居新加坡或新山等地。
曾遒遺留墨寶眾多
同樣在海唇街,有一家名為“泉芳”的百年商號,由福建李家所經營。其老店木招牌上的落款是“振仲曾遒”,題字年份應為“己未年”(1919年)。這位來頭不小的曾遒,字振仲,號望濤,別署升文山人,1868年出生於福建晉江新門,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壬寅科舉人。由於生逢清末民初之亂世,曾遒被迫放棄仕途,一度執起教鞭,不久後又因無法接受新式教學方式,而棄文從商。
曾遒留下的傳世墨寶非常多,除了散見於泉州的名山古蹟上的石刻、古剎寺廟楹聯、閩南大厝與一些老商鋪的匾額,也因旅居臺灣鹿港彰化等地而留下墨寶。據說他也曾遊歷南洋各地,同樣留下不少字跡。“泉芳”店招上的題字,按年份來看正值曾遒壯年之際,未能確定他是否曾經親臨古晉。根據記錄,曾遒是在1954年去世,終年86歲,晚年主要定居在泉州。
古晉的敦阿邦哈志奧本路過去稱為大石路,是金鋪林立的老街道,其中有一家老金鋪名為“林天興”,木招牌上題字人是譚恆甫,被公認為“星洲三大書法家之一”。譚恆甫是晚清秀才,祖籍廣東新會天河南邊村,曾應國民黨的邀約在廣州政府機關擔任秘書一職,不久即辭官搞教育。孫中山辭世後,譚恆甫跟同鄉梁啟超商議後,決定變賣家產,一家八口搬遷至新加坡,其時已經57歲。
譚氏在新加坡依然以教書為業,並教導書法。他曾經創辦私塾“有恆學校”,很多人慕名將孩子送去學習,直至1954年譚老辭世後,有關私塾即告結業。他在新加坡留下許多墨寶,特別是在牛車水一帶。
傳奇人物到底幾歲了?
在古晉印度街另有一面非常引人矚目的木招牌,上書“勝昌”兩個大金字,據知早年是一家規模不小的商號。這面金字招牌上的年月是“壬辰孟秋”(1952年7月),落款就有意思了——一百十四齡楊草仙書。
這位高齡的楊草仙是何許人也?查悉竟是一位非常傳奇的書法家。楊氏為四川簡陽縣人,祖籍達縣,名夢臺,字永光,號草仙。他擅長草書,因此以號行走江湖。1922年,楊草仙前往日本參加東京書道大會,會上有許多中日書法名家和名流,其作品被譽為“三千年第一狂草通神之書”,因此贏得盛名。
楊草仙一直是倍受爭議的傳奇人物,據說孫中山、于右任等非常欣賞他的作品,然而有些書法家則認為他的書法屬於俗誕狂怪之流。更具爭議的是其年齡,有者認為他出生於1838年,有些研究者則認為應當在1859年,兩個年份相差甚遠;更有意思的是,有很多記錄都顯示他在1944年逝世,然而在東南亞許多地方卻可以發現他在1944年以後所留下的墨寶。
1952年,楊草仙不只揮毫寫下“勝昌”的金字招牌,根據一些剪報記錄,他在當年一月份還舉辦了書法展覽會,為森美蘭華人接生院籌募經費;1953年,新加坡南大校友會也記錄了他在新加坡客屬公會辦個展。如果“勝昌”上面114歲的記錄屬實,那麼1953年的楊草仙已經115歲,依然活躍於南洋書法界,確實不可思議。
除了以上幾位書法家,印度街“發公司”招牌上的題字人為朱珍,暫時未能查到此君資料;另有幾面木招牌則因字跡斑駁或過於潦草,也暫時無法辨認。
另有一些老招牌,雖然非木招牌,但也難得留下了題字人的落款,其中最常見的是孫莘農的大名,是戰後至1990年代初著名的書法家。有關孫老的詳細事蹟,可以參考本欄拙作《孫氏墨寶高高掛》。
隨著老街變遷,很多傳統老招牌岌岌可危,一旦有關店屋大整修,這些深具文史與藝術價值的木招牌可能就會消失於眼前。我們希望這類文物可以繼續保留在老街上,既可作為人文景觀,也讓有心研究的學者可以繼續深挖招牌上的故事,這個對華社的文史研究特別重要。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