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路

|

世事洞敏

|
发布: 7:30am 24/08/2022

槟城

李永球

陆世敏

世事洞敏

杜忠全

溯源寻根:吉兰丹华人迁徙足迹

丹州文史工作者黄崇锐

唐人坡甲必丹谢清辉

陸世敏.守護根植在大馬土地上的華族文化

陆世敏

在保存史料方面,前人先輩已經拓荒開墾,把華族傳統文化根植在我國土地上;至於要如何讓文化繼續傳揚,使華族歷史在大馬求同存異的環境下永垂不朽,就留待年輕後輩去做後續工作了。

ADVERTISEMENT

就讀大學時期,有次為了完成一份新聞寫作的功課,特地從吉隆坡驅車前往霹靂金寶拉曼大學,採訪該校中文系講師兼馬華作家,以瞭解他與老檳城的點點滴滴。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檳城人,杜忠全一直都熱愛故鄉的歷史,為此希望能夠在當地傳統文化消失前,把其化為文字記錄在書,一代又一代地流傳下去。

他在訪問中有提到,有些傳統歷史文化,老一輩的人不會察覺到當中的價值,反而是年輕人懂得珍惜保留,避免無價之寶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

這就是所謂的“越古老,越新潮”,有關風氣是從外國引進來的,在我國仍有成長空間,本地還有很多華族文化有待開發,值得年輕人投入參與。

近日,配合《溯源尋根:吉蘭丹華人遷徙足跡》的出版,我訪問了丹州文史工作者黃崇銳,聆聽他講述這些年來為了蒐集史料,與妻子譚麗屏跑遍吉蘭丹各地華人村落的過程。

今年已年屆92歲的他依然精神奕奕,說起話來條理清晰,彷彿把我帶回到那些年來,他和妻子不辭勞苦,挨家挨戶叩門走訪的時光。他們這樣做,只為捍衛和傳承民族文化,盡華族兒女的一份責任。

訪問結束後,黃老師還打開演示文稿,細心跟我梳理華族先輩遷徙和在丹州落戶的歷史脈絡。其後黃老師的女兒黃秀輝拿出唐人坡甲必丹謝清輝家族的神主牌,黃老師也能明確分辨其中的不同和機關,記憶力之超群,叫人讚歎不已。

可能有人會問,既然我們對自己的身分認同是“馬來西亞人”,那為何還要堅守華人的族群文化,保留過去的傳統歷史?這不但導致坊間不時響起“滾回中國”的聲音,華人被視為外來者,也難以消弭種族間的分歧,無法形成真正團結的大馬社會。

我想,從黃崇銳老師在《溯源尋根》的自序中,可以找出這個問題的答案——“一個族群倘若沒有歷史、沒有根,就沒有未來。”

他和譚麗屏老師走訪丹州逾50個華人村落,探索華族先輩如何用生命和血汗開拓土地,同時也證明華人與其他如今生活在同一片國土的種族一樣,都是開發者,不是寄居者。

因此,他希望自己和妻子的行動可以啟發各地有心人士,尤其是年輕人加入研究華人歷史的行列,證明大馬這片土地是各族共同開發,促進族群身分認同,共創和睦相處的社會。

一些人或會認為,我們不是應該隨著世界發展,不斷改革前進的嗎?為何要固守舊有文化,把自己困在過去的日子?

資深文史和民俗工作者也曾在隆雪華堂活動上說過,傳統並非洪水猛獸,反之應以人文精神去認識和解讀,讓其自我演變就是最好的改革。

數年前,好友旖麗在一篇名為《身為馬來西亞華人》散文中提到,她的母親形容馬來西亞華人是漂浮在水域上的浮萍,在那裡棲息和繁殖,卻生不了根。

最初並不認同的她,到後來出國讀書後,卻發現我們在捍衛母語和文化的過程中,逐漸被根源的國家所遺忘,同時又不被自己的國家時所接納,不由感嘆馬來西亞華人終究是無根的。

當然,這是好幾年前的情況,現在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和中馬的緊密交流,紮根在大馬這片土地上的華人,已證明他們並不是無根浮萍。

出來社會工作後,每每採訪華社或華團相關活動,都會聽到嘉賓或領袖在致詞時說,大馬是除了中港臺地區以外,保留中華文化和教育體系最完整的國家,並對此引以為豪。

中國使節也多次讚揚馬來西亞華人保留完好的文化遺產,不但構成當今大馬多元文化的重要部分,更是中馬兩國文化交流的紐帶。

我們不是旁觀者,以圖個熱鬧的心態去參與華人傳統活動,而是應作為當局者,以保留和記錄華族優秀文化為己任。而作為華社3大支柱之一的華文媒體,《星洲日報》在守護中華文化方面亦是當仁不讓。

在保存史料方面,前人先輩已經拓荒開墾,把華族傳統文化根植在我國土地上;至於要如何讓文化繼續傳揚,使華族歷史在大馬求同存異的環境下永垂不朽,就留待年輕後輩去做後續工作了。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你也可能感兴趣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