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4日綜合電)中國清華大學3000多名本科新生近日開學了,來自重慶的李琦是其中的一人。走進清華園,即意味著李琦正式開啟了8年制(本碩博連讀)臨床醫學類“卓越醫師-科學家”項目的學習之旅。
李琦出生於重慶的一個山村,初中時檢查出基因遺傳病“進行性肌營養不良”。因病導致肌肉萎縮,他手腳無力,走路緩慢而費勁,且病情有隨年歲的增長而加重的跡象。目前醫療水平下,還沒有能治癒“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的辦法。
據澎湃新聞報道,儘管如此,李琦平時很少去想自己患病這件事,總是該幹嘛就去幹嘛,把注意力放在要乾的事上。
上初中後手腳沒力
新生開學之際,李琦告訴澎湃新聞,由於平時愛看新聞、關心社會發展,他反倒更關注、關心國計民生,希望通過學醫來幫助更多的人。
在李琦看來,想要幫助別人是人的本性。他說,在他自己生病之前就有要幫助他人的想法;自己生病後,得到過很多人的幫助,更堅定了他通過學醫來幫助更多人的信念。
李琦個子不高,走路慢悠悠的,這與他身患基因遺傳病“進行性肌營養不良”有關。
李琦告訴澎湃新聞,小時候,他身體狀況與其他正常孩子無異。患病之前的日子,他能跑能跳,喜歡玩,會騎著自行車到處跑。
上初中開始,他就覺得手腳變得沒有力氣了。檢查才知,他患有“進行性肌營養不良”。
家族多人都患病
對於這一疾病,李琦並不陌生。他的外公、舅舅、媽媽以及哥哥都因這一疾病而身體無力,喪失了部分勞動力。
李琦記得,初中突然患病後,他曾自暴自棄,覺得自己的人生後面這麼長一段路全完了。
“但隨著日子一天一天過去,意識到自己改變不了生病的事實後,我就該上學去上學,該吃飯了吃飯,並告訴自己必須要往前走、往前看。”李琦說,“現在這樣說可能聽起來比較輕鬆,但實際上我的內心有過很多痛苦掙扎。”
患病後,李琦走路變得緩慢,無法正常上體育課。同學上體育課時,他只能在旁邊看,或者留在教室裡自習。中考前,李琦內心著急,卻又無處著力。“別人鍛鍊一下、努力一下後,體育中考就有可能考滿分50分;而我只能申請免考,體育中考成績會直接計為40分——當然這40分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恩惠。”李琦說,但這種無能為力感讓他很難受。
李琦還記得,他的病確診後,父母一度因兩個兒子接連患同一基因遺傳病而心情狀態不佳。
積極態度面對生活
好在,李琦能以積極態度去面對疾病、面對生活。“我知道,我能做的就是帶著這個病往前去追趕其他人的腳步。哪怕我認識到命運對我不太公平,我還是要去努力。”李琦說道。
這樣的身體狀況,對高中階段的李琦來說是一個大麻煩。李琦的教室在五樓並且樓內沒有廁所,課間去上廁所就需要上下樓。
但爬樓對李琦來說就是劇烈運動,不僅走得很慢,而且會感到很累。“我課間走下樓去上個廁所至少需要十幾分鍾,回來必定會遲到。”李琦說,高中學習時間緊張,但好在老師瞭解他的情況,不會因為遲到而批評他。
愧欠社會盼能回報
“生病以來的日子,不管是老師還是同學,日常都給過我很多幫助。”李琦提到,由於手腳沒力氣,若要拿著東西甚至重物走路、上下樓時,他就需要尋求他人的幫助。
李琦坦言,由於患病後他常常需要尋求別人的幫助,卻又沒有辦法回報別人,他會為此感到不好意思,“覺得愧欠別人很多東西”。
他還說,患病給他帶來的最多最大的問題,不是身體本身的無力,而是“很多時候需要別人的幫助”導致的心理上的愧欠感。
也正因如此,李琦說,“我真的發自內心想學醫,希望以後能夠回報社會。”
上課專心聽不讀死書
李琦的學習成績一直不錯。用他的話說,他不屬於死讀書類型的學生,“跟同學相比,我玩得可能更多一點,沒有天天背英語單詞,也不做錯題本,但上課會認真專心聽講”。
他說,自己對學習有比較大的興趣,老師上新課、傳授新知識時,他幾乎從來不會走神,並且對所有學科學習都感興趣。遇到不會的題,如果有參考答案,他會自己去看參考答案領會其中要義。
今年高考,李琦取得了659分的好成績,並獲得了清華“自強計劃”降50分錄取的優惠認定,被清華臨床醫學類“卓越醫師-科學家”培養計劃錄取。
李琦說,他從很小的時候就萌發了要通過學醫去幫助更多人的想法。
“學醫的想法在我自己生病前就有了,選擇學醫跟我自己身體狀況有一定關係,但是關係不大——因為我這個病本身很難治。”李琦表示,“別人不提起我的病時,我很少為自己的身體擔憂。相反,我想得更多的是通過學醫的方式幫助他人。”
“比如我的舅舅,咳嗽幾年了,我總勸他去看看病,但他就不去。因為農村人覺得,小病不用看,大病看了也沒用。”李琦想,他學醫了後或許能幫助到像他舅舅這樣的人。
李琦說,“未來的學醫路上,研不研究我自己患的病都行。我只要能夠在某個領域去為人民服務,就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