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疫情将国内医疗体系长久存在却隐而未现的问题,都曝露在日光之下。举国抗疫之际,前线合约医生也选择同时站出来抗议,申诉着所面对的种种不公平。这绝对不是一朝一夕所衍生的问题。
ADVERTISEMENT
生长在马来西亚这个国家,过去的三十多年,在医疗保健方面,都不会有太多烦恼。私人诊所与药行四处林立,在人口密集或较为热闹的区域,诊所数量更为惊人。有时候短短的一排店屋,就有5到6间诊所。想要在繁华的市区看医生,从来就不是一件难事。就算身无分文,也能够到政府诊所或政府医院,只需支付1令吉的象征性收费,就能得到合理的诊治,免费领取药物。
马来西亚医疗机构,基本上可被分为公立与私立两大体系。凡大马子民,都可在公立医疗机构内得到公费医疗的保障。这也直接导致公立医疗机构出现人满为患及预约等待时间太长的问题,继而令国人对公立医疗机构产生了刻板印象,认为公家诊所或医院效率低、服务差。也因此,一部分负担得起的国人,更愿意到私立医疗机构接受治疗。
或许大家还不知道,马来西亚曾在全球最佳医疗国家中,连续三年名列榜首。这项排名的考核与排名,是以医疗费用、医疗设施、医生与护理人员配比等各种指标为依据。其实无论是医疗机构的硬体设备或是医生的专业技能与操守,马来西亚都可媲美各大先进国家。加上马币汇率偏低,让马来西亚成为各国人民偏爱的全球医疗旅游目的地。
我不敢说马来西亚的卫生医疗体系是最好的,但持平而论,这个国家的公共卫生系统,的确能够为所有国人提供“人人都可接受治疗”的保障。不论贫富与贵贱,不论肤色与信仰,只要面对健康上的问题,都可到公立医疗机构接受诊治。但问题来了,公立医疗机构这样的运作方式,究竟能否带给真正有需要者最大的效益?当政府向病人所征收的费用,只占全国医疗支出的1%时,这样的经营模式,究竟能否永续发展?
冠病疫情肆虐的那一年,公立医疗机构近乎陷入崩溃。各大医院面对着一床难求的窘境,蜂拥而至的病患,滞留于急诊室外临时搭建的帐篷底下,吸着仅有的氧气,求助无门。而众多死亡病例中,有超过20%是属于送院前死亡。这是否代表着国民无法得到公平的医疗可及性?特别是穷乡僻壤的居民,交通不便加上缺乏完善医疗设施,根本无法轻易的触及医疗服务。
一场疫情将国内医疗体系长久存在却隐而未现的问题,都曝露在日光之下。举国抗疫之际,前线合约医生也选择同时站出来抗议,申诉着所面对的种种不公平。这绝对不是一朝一夕所衍生的问题。
卫生部医生职位僧多粥少,合约医生若无法获得政府聘约,可申请减少、暂停或免除他们的强制服务,不再需要执行两年的强制服务。大量未经严格专业训练的医生,在合约到期后被迫离开公共卫生体系。为了养家糊口,唯有开设诊所,以至于私立诊所越来越多,而素质却参差不齐。
疫情来到了地方性流行病过渡期,我们却面对药物及疫苗货源短缺的问题。各个私人诊所或私立医院,都受影响。就连最基本的退烧药、伤风药、咳嗽药、抗生素都断货了。其中一种抗生素溶液(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 250mg/5ml),更是需要到2023年12月才会恢复供应。我们大可将责任归咎于乌俄战事,中国尚未开放边境,或是其他外在因素。但政府在库存管理方面,是否也需要进行检讨?
政府究竟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还是真的有决心追根究底,大刀阔斧进行医疗改革,从根本上去处理问题?卫生部长凯里将在年底公布卫生白皮书,所提及的四项改革都非常重要,但我认为也应重新探讨国内的整体医学训练制度。医学院是否过剩?医生职位数额是否太少?实习期与强制服务年限是否足够?专科医生的训练模式与途径是否合乎时宜?人力资源的派遣与调任是否平均分配?
毕竟,这批医生,将会是在未来,为我们或是我们的子孙进行诊治的那一位。我们又是否有信心将自己的健康交到他们手上?
这是马来西亚,我们生于斯长于斯,但愿生长在这地的任何一个人,都能得到更公平、更健全、更有素质的医疗服务。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