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受邀到仁嘉隆新村與在地組織仁嘉隆gín-á在完美展現新村木屋風格,內部改造成符合現代人居住要求的“老厝民宿”,跟民宿主人洪順明大哥和近十個來自不同領域、不同專業、在仁嘉隆深耕、志同道合的仁嘉隆gín-á交流。
前一陣子的“小feel市集”大獲成功,不僅讓外人看見仁嘉隆,連當地的居民也興高采烈參與其中,這群才成立不久的生力軍被徹底點燃熱情,對於家鄉仁嘉隆有了更多的想像,幾個活力四射的成員幾乎都有同樣的心聲,“東禪寺每年有數十萬人次到訪,但很多人卻不知道它在仁嘉隆。”這個擁有最完善新村聚落形式、數不清保留完整的新村木屋、無數老字號傳統美食的華人新村,還有無限的潛能。機會和遺憾交織,讓這些熱血青年開始著手擬定長遠的地方創生計劃,連當地的地方組織也陸續聯繫他們協助活動策劃和推展。
ADVERTISEMENT
地方覺醒的年代,全馬各地蠢蠢欲動的地方團隊都在辦具有地方特色或文化旅遊相關的活動,這些團隊當中很多都抱有社區營造的精神、文化推廣的使命;相比國內許多旅遊熱點,複製打卡景點、批貨丟價的操作,總算讓人看地方的希望。
旅遊業是跟文化最為緊密的現代產業之一,接地氣的旅遊業不僅讓我們看見一個地方的文化,甚至因為穿上旅人外衣的當下,人心會變得異常柔軟、包容、細膩,在旅遊目的地感受到的美好,容易投射到日常生活中;在旅途上,因“好奇”而延伸的“好學”,也讓旅人樂於走進庶民生活裡當個觀察家,透過觀察累積對地方的“好感”。
人文互動,讓旅人和地方變得更好
人與人的溝通交流、文化互動,在旅行中尋常發生,“觀光人類學”專家阿格爾(Agar)和格美屈(Gmelch)都曾針對旅人和在地文化的關係提出精闢見解。“文化並非附著在特定地方或民族身上,而是發生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文化在流動時最為明顯,與其說文化界定了我們是誰,不如說文化跟著我們四處旅行,並隨著人與人的互動中不變改變。”
在這股流動文化當中,觀光資源和生活常景的結合,才能讓旅人和地方同時變得更好,成就更健康、更永續的旅遊產業。厄夫‧錢伯斯(Erve Chambers)在他的著作《觀光人類學──旅行對在地文化的深遠影響》(The Anthropology of Travel and Tourism)中提及,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國家,旅遊觀光都是當地最賺錢的產業,這當中又以“文化觀光”的推廣作為觀光類型最多元、觀光產值最高、就業人數最多、觀光地理分佈範圍最廣、對當地影響最深的領域。
一個地方若想要透過“文化觀光”去帶動經濟,可以透過社區、族群、宗教、遺產、節慶、飲食、產業、教育等面向去展現,而最適合用來盛裝這些文化的載體便是“生活”;展現這些文化的最佳手段,則是故事、設計、技藝、體驗、感受、回憶。最後將所有的元素串在一起,則必須透過“地方編輯”的手法,先經由探查、田調找到適合串聯的對象、場景,利用旅人視角,編一部符合起承轉合邏輯的劇本;再把參與其中的導覽員、地方職人、居民和旅人本身,設為演員。按此劇本,彩排演練,打磨修飾,逐步改進;並從單次活動的思維,延伸成可持續的常態性活動,或可產生後續影響力的部署。
旅遊觀光,有文化作靠山,有生活作場景,有劇本作鋪陳,有人物作互動,才能跟旅人建立更深厚、長久的關係,也才能站在地方行銷的角度,策略性的將地方印象、地方價值深植在旅人心中。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