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陪同兩位學生前往檳島千二層清觀寺參拜。抵達廟前,廟祝心姨剛好在左側空埕為兩隻飼養多年的狗狗準備午餐,疊在堆滿雞頸肉塊上的一隻雞頭特別引人注目,給人聯想起六七十年代老輩人常提到廟裡發誓斬雞頭的陳年趣事。
多年前訪問過一位近80歲的神料店業者梁叔,根據口述:五六十年代,民間遇上私人糾紛不想上法庭打官司解決、被人誣賴又無以告訴清白,即以民間的處理方式,前往廟宇發誓斬雞頭以澄清天下。由於廟裡發誓斬的盡是白雞,因此“斬雞頭”又稱“斬白雞”。
ADVERTISEMENT
豎立在檳島七條路,具百年曆史的城隍廟,檳城老輩人視之為明鏡高懸,還民間百姓清白的“法庭”。廟裡奉祀的城隍爺,民間尊為陰府大法官,獎善罰惡,公正不阿的司法神。一些有冤事不能解決或被誣賴的人,在無處申訴下會前往城隍廟斬白雞發誓,請求城隍爺主持公道。
斬雞頭儀式除了有寓意清白的白色大公雞、新的菜刀、砧板,還要準備黃紙以書寫姓名、性別、籍貫、出生日期、地址以及事因等。有些唯恐旁人不信其所言,不惜以“不得好死”、“遭遇橫禍”甚至牽涉到後代子孫的“絕子絕孫”等毒誓,以黃紙黑字在城隍爺面前發誓來證明清白。
一位何姓朋友的伯伯有過現場看人斬雞頭的經歷。當年看到雙方各自3支香在手跪在神桌前,由一位道士主持儀式,向神明稟告雙方因面對“懸而未決”的冤情或事因,請求神明主持公道,隨後由雙方各自向神明道出冤情、發誓。在道士見證下,手起刀落,斬下雞頭,並將雞血灑在黃紙上,最後將黃紙焚化,斬雞頭的儀式才宣告結束。
也有一些要斬雞頭的,雙方在廟各執一詞,互相對罵,但又害怕在神明前發誓斬雞頭可能殃及子孫後代的嚴重後果,最後斬不成雞頭的也時有所聞。
另有一些互相對罵的政治人物,為了證明自己所說屬實,挑戰對方斬雞頭,最後在約定的日子,自己不敢赴約,讓聞風而至要看熱鬧的人失望而歸。
孩子也玩斬雞頭
現今社會,極少聽到有人在廟上演發誓斬雞頭,若有的話 ,想必會被旁人錄攝上載Tik Tok轉發觀看。
六七十年代,甘榜孩子對“斬雞頭”絕不陌生,而且“Tik Tok”與此同時盛行於孩子的童玩世界。
孩子無需到廟,只要有寬闊的空地,一長一短的木棍就可隨時斬雞頭“發勢”。
大約8吋長的短木棍斜勢放在預先挖好的小坑,以長木棍挑起短棍騰空,趁跌落地面前,用力擊打短棍飛得越遠越好,以免讓站在不遠處的對手接到短棍,否則的話,出擊的人將因為短棍落在對方手中而被判“死亡”。
“斬雞頭”挑起短棍及凌空打擊短棍時發出的“Tik”、“Tok”聲響,被孩子順勢取音“Tik Tok”作為斬雞頭的別稱。
中學時期,被老師挑中參與壘球校隊選拔賽,源於美國的壘球玩法與斬雞頭相似,用木棍打出去的球被對手抓到的話,必須換對方擊球取分。
兩者相比,斬雞頭比打壘球還要來得高風險,隨時會讓玩的人遭受短棍擊傷。為了玩樂,不少孩子不理父母反對,冒著受傷的風險,私底下悄悄和玩伴“Tik Tok”、“Tik Tok”的大斬雞頭,不知道自己的快樂建立在父母的擔憂上,而大人斬雞頭,是否也把自己的清白建立在雞的無辜上?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