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人懶惰”論僅是殖民主義者留下的主觀觀點,至於政治人物把它當口頭禪一事,背後有企圖合理化種族主義議程的嫌疑。
大馬從一個英國殖民地,變成了一個民主國家。在它的成長史中,人們對它的認識加深了,但同時也引來了許多對它的迷思。
ADVERTISEMENT
1957年前,馬來亞是英國的殖民地,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該地域出產錫礦與橡膠,它的錫礦出口一度佔了全球總額的一半。在食物方面,馬來人除了以耕種為生,大海也是他們的食物來源之一。他們過著經濟獨立、自供自足的生活。
為了開發工業,英國人需要更多勞動力,但馬來人卻沒有參與的意願,因此英國人引進外勞,而前首相敦馬發表的“馬來人懶惰”論,引來了大馬第一個迷信。
據《懶惰土著的迷思》一書,有關原住民懶惰的迷思,針對的不僅是馬來亞人。作者看過一位德國人的文章,敘述菲律賓人常用竹子造木筏,躺下放鬆,暗示他們好逸惡勞。
馬哈迪在《馬來人的困境》一書裡,強調馬來人需要幫助。久而久之,這迷思演變成了“華人很有錢”和“馬來人不自立”等言論。
但實際上,“馬來人懶惰”論僅是殖民主義者留下的主觀觀點,至於政治人物把它當口頭禪一事,背後有企圖合理化種族主義議程的嫌疑。這一個迷思沒有事實的根據,它值得被質疑。
1969年是大馬發展史的一個轉折點,大馬發生了種族衝突事件。在五一三事件後,政府推出了“新經濟政策”(New Economic Policy),裡面包含了專門維護土著利益的議程,目的為了確保土著達到特定的財富目標。自此以後,種族紛爭成為了一個敏感問題。
尤其對於少數民族,他們被長輩敦促要謹慎說話,避免發表反對政府的言論。在選舉方面,不少人把“換政府”與“社會暴動”掛鉤。就這樣,“換政府衝擊社會穩定”成為大馬民間的第二個迷思。
直到2018年,大馬成功改朝換代,2020年,發生了喜來登政變,政府再次被替換。一年多後,首相再換人。大馬政壇風雲不斷,但很幸運的是,社會沒有發生暴動,“換政府衝擊社會穩定”的迷思不攻自破。
1970-2000年間,大馬經濟高速增長。尤其在80年代,大馬被稱為亞洲四小虎之一。有者把這歸功於“新經濟政策”的“維護土著利益”議程。
財長在《星洲日報》發表文章,指要讓國家繁榮,必先讓占主導地位的族群得到繁榮。但若觀察一下發達國家,據彭博社指出,美國亞裔的收入近年來超越了白人,它的經濟仍然強勁;澳洲在1900年代告別了“白澳政策”,引進外來移民,經濟從此突飛猛進。
兩者的經濟政策從來不會因族群的人數多,而特別關注單一族群的利益。對於國家繁榮與單一種族掛鉤,外國的情況不支持這一個說法,從這一個角度看,充其量,它僅是大馬社會的另一個迷思。
2000年,大馬的民主之路進入了一個新的篇章。副首相安華在90年代末被革職後,其支持者發動“烈火莫熄”社會運動,以此宣洩對執政黨的不滿。在往後的日子,民眾見證了其他大型社會運動的崛起。其中,淨選盟大集會獲萬人響應。這些運動加強了人民的民主意識,為國家開拓更民主之路。
到了2018年,執政了60年的國陣敗選,結束了一黨獨大的政局。2020年喜來登政變後,民選政府被“後門”政府取代,國陣重回執政寶座,對於民選政府的支持者,這一切彷彿又回到了原點。
近日,前首相因SRC案被判入獄,有人表現得漠不關心,說此事不會改善民生問題,有人認為他將獲得特赦,一切打回原點。其實我認為,“大馬回到原點”也是一個迷思。
納吉入獄固然不能改善民生問題,獲特赦與否也不是重點。重點是,大馬人見證了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一刻,這是杜絕腐敗,邁向司法獨立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