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把所有國人牽在一起的這條臍帶,不是羽毛球,不是嘛嘛檔,不是“那是你媽”,而是“啦”(新加坡人想加入也無任歡迎)。
ADVERTISEMENT
馬來西亞3千200萬人,不管來自哪一個族群,哪一個文化,哪一個宗教,都有一條共同臍帶。
能夠把所有國人牽在一起的這條臍帶,不是羽毛球,不是嘛嘛檔,不是“那是你媽”,而是“啦”(新加坡人想加入也無任歡迎)。
這種“啦”,在異鄉機場不小心聽到,心頭會浮現一股暖意,嘴裡會馬上湧出唾液,味蕾會開始思念榴槤。
不管你是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啦”是所有馬來西亞人的身分證。
“啦”是大馬人才品嚐得出的細膩拉茶,是我們在國外魂縈夢牽的keropok。
“啦”是搭建我國各個族群交流的橋樑,是聯繫各文化情感互動的臍帶。
“啦”時時刻刻哺育滋養著,馬來西亞嗷嗷待哺、乾枯、破碎、分裂的靈魂。
“啦”的各種發音,很多都不容易用漢語拼音“陰陽上去”的一、二、三、四聲在紙上顯示;反之,用中國語言學家趙元任1920年發明的“聲調輪廓”(tone contour)的“五度標記法”(five level tone mark),就比較容易理解箇中聲調輪廓差別。
我們可以在紙上畫類似五線譜的五條橫線,由低至高分別代表Do、Re、Mi、Fa、So,對應低(1)、中低(2)、中(3)、中高(4)、高(5)音。
比如拼音第一聲可用55代表(維持高音So),第二聲則是35(從中音Mi開始以高音So結尾),第三聲214(中低音Re開始,轉低音Do,再以中高音Fa結束),第四聲51(高音So開始低音Do結束)。
馬來西亞的“啦”,無法完全以拼音四聲來表達;多種“啦”之中,很多是以下降的聲調輪廓/21/或/51/來發音(參見2022年8月2日有關“啦”的《Languages》期刊論文),兩者下降的幅度不同,音高也不同,而且不同的聲調輪廓、聲量、音長、音速、情境、說者皆有不同的意涵,以下以幾個例子試解釋“啦”的不同用途:
惱怒:爸爸生氣孩子出門前一直拖拖拉拉:“走了啦/51/!遲到了啦/51/!”、
姐姐在做功課弟弟老纏著她:“走開啦/21/!不要kacau我!”
求人:“請你幫幫我啦/55/!”、“你給我這個價錢啦/55/!”
諷刺:老婆在鏡子前打扮半個小時還沒好,老公說:“夠漂亮了啦/21/!”
謙虛:“沒什麼啦/21/,我隨便亂做的。”
怕羞:“不要這樣啦/55/……(尾音稍微拉長),等下給我爸看到……”
同話不同意:同樣語句,可因為不同聲調輪廓和聲量而表達不同意涵:
(1) “走啦/55/……我們去喝茶!”(說服、撒嬌)
“走啦/51/!我們去喝茶!”(命令、催促)
(2)“好啦/55/!就這麼決定啦/55/!”(歡愉的確定)
“好啦/21/!就這麼決定啦/21/!”(冷然的確定)
不言而喻:用在對的情境,可以概括後面的語義,以省略語句:
老鳥責怪菜鳥不聽老人言:“是啦/51/!”(後面的“都跟你講過咯,你就是不聽!”不言而喻)
下屬勉強、委屈的接受指令:“OK啦/55/……”(後面的“誰叫你是我老闆!”也無需說出來)
尋求確定的“啦”:轉折較多的“啦”/213/可用來尋求對某事、某看法的肯定。想象A和B在咖啡店高談闊論加影監獄:
A:我以為他今晚會在Sg Buloh過夜……?
B:沒有啦/21/!他還有很多case要上庭。(好像很厲害、什麼都知道的仙家口氣)
A:噢,原來是為了交通方便啦/213/……(尋求確定口氣)
B:是啦/51/!加影距離比較近嘛!(帶有肯定的意思)
是啦,這是一個無“啦”不歡的馬來西亞!
對於這,千萬別質疑而“是咩?”、“是吼?”、“是哈?”、“是呱?”,而是應該很篤定的“是啦!”、“是咯!”、“是喔!”、“是咧!”
因為,和“咩、吼、哈、呱、喔、咯、咧”相比,“啦”穩坐馬來西亞第一把交椅。
國慶日快樂啦!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