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9日訊)韓劇《我是遺物整理師》講述一份特殊的職業,一份比禮儀師更罕見,卻也是一份貼心又適合現代社會的職業:收拾亡者遺物、整理遺居,並將之交給家屬。
這份職業可謂是新興行業,在香港,有位遺物整理顧問明泰(化名)由青年入行,從太平間開始做起,直到為一位獨居老伯伯整理遺物後,開啟了他成為遺物整理顧問的事業,而“隔夜飯”的感人事蹟,更是讓他被更多人看見,才知道香港真的有一位遺物整理師,從《我是遺物整理師》走出來的匠人。
ADVERTISEMENT
《我是遺物整理師》是Netflix在2021播映的話題韓劇,透過遺物整理師的日常,看見了不一樣的社會縮影,每集故事都是由真實事件改編,如獨居老人每日想念著遺棄自己的兒子、為生活打拚的青年在睡夢中死去、不被父母認同的同志兒子帶著遺憾去世、深愛著彼此的年邁夫妻手牽手走向人生的盡頭……
“其實,我還沒有看這部韓劇”,明泰接受星洲日報獨家訪問時,坦白說出自己並不知道《我是遺物整理師》劇情。
“我今年26歲,在十多歲還是青少年時就做和往生者有關的工作了”,明泰和想像中的“棺材佬”不一樣,他是文質彬彬的青年,戴著金框眼鏡,平日經營神料店,一接到委託就與團隊一起整理遺物,平均每個月都有一單。
第一條件:不能怕臭
“做這行沒有所謂怕不怕鬼,最重要的是不怕臭味”,明泰受訪時,對有意投身整理亡者遺物的人傳授心得,第一條件不是不能怕鬼,而是能忍受比太平間更臭味的案發現場。
“我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在香港政府的太平間工作,後來成為殯葬業學徒,邊做邊學,那是一份沒有薪水的工作。”
“我今年26歲,一直都是從事跟死亡有關的工作,在香港政府太平間入行後,我轉去私人殯儀館工作,自己也開了一家神料店。”成為遺物整理師,還得從一位區議員的委託說起……
第一“顧客”是已逝2周獨居長者
明泰說,那年他幫當地區議員做公益事業,議員非常關心街坊福利,獲當地居民愛戴。一天,居民撥電給議員,指屋邨一個單位傳出濃烈臭味,“他們知道有人死了,都不敢去,因此致電給議員求助。”
“記得那年是2020年,即冠病疫情爆發時,議員託我去處理這事,我就膽粗粗叫了一群朋友一起去,說是做公益幫幫街坊,就算沒錢也是一件有意義的事。”他和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戴上口罩,做好防疫工作,就這樣去了事發單位。
屍蛆爬上腳令人難過
“死者是一位獨居長者,已經在單位裡去世2周”,他記得案發現場非常惡臭,雖然已經移走遺體,現場留下的血水體液發出強烈臭味,“很臭,屍蛆會爬上腳,但我們看了都很傷心,也知道這位伯伯也不想這樣的。”
“既然死了都會被歧視,被嫌棄,確實需要有人來做遺物遺宅整理的工作”,明泰與朋友于是戴好口罩,從清洗、消毒、整理遺物到還原單位,前後耗了數個小時,單是遺物就撿了幾十個紙箱。
從獨居老伯開始,明泰當起了香港罕見的遺物整理師,這比韓劇更早,可謂是《我是遺物整理師》的原型人物,畢竟遺物整理與清潔工不一樣,不是簡單粗暴的把遺物統統丟掉,不問重要與否,不問輕重貴賤。
“從那一年起,做了第一單後,就陸續受到委託,平均每個月有一兩單……”明泰開展了遺物整理師這份職業,細心的收拾亡者的東西、揣測他們的人生,並向摯愛的親友傳達他們不曾說出的告白。
不怕屍體 勿起貪念
本報獲明泰獨家授權,改寫他最新貼文─“隔夜飯”,是他在接到一名與母親相依為命的兒子委託,在母親驟逝後收拾遺物時,發現廚櫃裡還留著母親為他準備的晚餐,更有母親親手寫的小紙條,細心教他如何翻熱食物的真實事蹟。
在明泰的文字描敘下,母親為兒子準備的最後一道晚餐,以及兒子照著母親教學方式翻熱食物後,一把眼淚一口隔夜飯的吃下的場景,非常有代入感,讀後無不唏噓感嘆。
“做遺物處理,首先要不怕臭味,我說的臭味,我以前在太平間工作時,已經覺得很臭了,但要做這行,遺居會因為亡者的死狀等因素而更臭,那股味兒會讓你非常辛苦。”
曾發現70萬港元
除了不怕惡臭,明泰說欲投身遺物整理師,也要有不怕骯髒的心理,“第三,就是要細心;第四,更不能對遺物起貪念”,明泰記得,他曾在整理一位亡者故居時,從家裡發現70萬港元現金,這筆鉅款自是悉數歸還給家人,“更重要的是,遺物整理師得顧及亡者的隱私,以及家人的感受,這些都是做這行的基本要求。”
在單身主義高漲,小家庭普遍的年代,未來可見有更多獨居者孤獨死去,留下一屋的遺物待整理師一一收拾,再歸還給家屬,而不是由清潔工人一股惱的丟棄清洗那麼粗暴。
除了不怕髒臭,不怕一屋不堪和屍體,有陰陽眼的人也未必適合,以免影響其它人。
這是一門需要溫柔、細心的行業,你願意投身成為“遺物整理師”嗎?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