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星洲人

|

会员文

|
发布: 6:00am 11/09/2022

焦点

劳工短缺

善用人力

老年人再就业

副刊专题

独家报道

焦点

劳工短缺

善用人力

老年人再就业

副刊专题

独家报道

善用人力01:老年人、殘障者再就業的障礙原來是他們……

國家統計局於8月份公佈的《2022年第二季度就業數據》指出,我國的工作職位同比增長26萬7000個至861萬9000個,97.8%空缺已填滿,尚有2.2%職位有待填補。

他們將工作職位分成3類,分別是:專業技術行業(Skilled)、半熟練工行業(Semi Skilled)以及低技術行業(Low Skilled),共有191萬3000個空缺,專業技術行業佔25.8%;半熟練工行業佔55%;低技術行業為19.2%。

ADVERTISEMENT

其中,在農業、建築業、礦業、服務業和製造業等5大領域,服務業和製造業仍分別有30萬6000以及106萬9000個空缺。

而人口老齡化是全球的趨勢,根據《世界人口展望:2019年修訂版》的數據指出,預測到2050年,全世界每6人就有1人是65歲以上(16%),然而在2019年就達到每11人就有1人在65歲以上(9%)。

2018年,全球65歲或以上的人口史無前例的超過了5歲以下人口數量,該報告預計80歲或以上人口將增長兩倍,即從2019年的1.43億增至2050年的4.26億。

當老齡化社會已無可避免地逐步靠近,加上人力資源匱乏,除了不斷大規模引入外勞,難道我們就別無他法了嗎?

報道:本刊 葉洢穎
攝影:本報 林毅鉦、陳世偉

波蘭熱舒夫信息技術與管理大學客座教授袁少康博士提到,根據2018年的統計結果,他列出製造業、建造業、種植業、服務業、農業等各領域的外勞比例,從中可得知製造業以36.88%佔比最高。

且看下列圖表:

如以上圖表所示,我們可以得知印尼、孟加拉、緬甸、印度、越南以及菲律賓是我國外來勞動力最主要的來源國,但是如今開始出現變化。

“從這一年開始,印尼的反而減少了一點,因為他們的發展比我們更好。有可能10年內是我們要去印尼工作。”袁少康補充道。

他說,印尼和菲律賓籍女傭則轉戰日本、中東、香港、臺灣,這是由於他們已經改變想法,認為馬來西亞再也不是打工天堂。

那麼在缺乏外勞的情況下,可有舒緩人力荒的方案呢?

“我認為無論什麼方案,如果沒有政府帶領,是不會成功的。因為私人界一般不會先發起改革,若他們率先改變,就得利用到他們自己的資源。而政府至今沒有完整的方法,只是不斷地‘滅火’,缺外勞就去引入外勞。”

他指出,如今生產業、建造業、農業、種植業、服務業均面臨“青黃不接”的窘境,有些領域的生產線必須改為自動化生產,減少依賴人力生產;另外,生產業、農業和種植業可改為自動化或半自動化運作,服務業則可僱用高齡退休人士。

袁少康認為,我國的教育體系需要徹底改善,著重“工藝技術”訓練,提升AI知識。

他以新加坡為例,新加坡曾以製造業為主,如今改為金融,進入“知識管理”(知識經濟,Knowledge Economy)的階段。

“他們不需要外勞,需要知識型人材,像是AI、IT等等。我們還停留在製造業依賴要很多人力的階段。我們只比柬埔寨好一點,越南、印尼已經追上。”

若運用自動化生產,一條原本需要三十多人的生產線,大約能取代二十多人,需要的僅是管理機械、修理、維護的人,就能減少依賴外勞。

“這個方案要投入很多錢,但政府沒有給予補貼。

老年人亦是生產力

日本多年前已採取措施來應對老齡化社會的問題,除了大量使用自動化設施,也鼓勵健康的老年人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以舒緩人口老化帶來的壓力。於是,我們可以看到酒店收拾房間的房務人員、餐廳捧餐的服務員,依然有許多白髮蒼蒼的老年人精神抖擻地在前線奮戰。

而新加坡政府則實施年長員工就業補貼(Senior Employment Credit),若企業繼續僱用55歲以上的員工,便可獲得政府發放相關員工薪金的8%津貼以資鼓勵。

頤養天年和含飴弄孫彷彿才是我們的“理想退休生活”,但是隨著人均壽命越來越長,生活壓力越來越大,晚年陷入貧困的風險逐漸變大,既然老齡化社會無可避免,加上勞動力出現缺口,我國是否可參考日本、新加坡,讓健康的老人留在職場或重回職場?

袁少康建議,國人應改變對於老齡人“生產力較差”的看法。

袁少康提到,我國必須先改變“老人低生產力”的思維,比如企業不願意培訓退休員工新技能;長者亦會覺得自己“年紀大,沒用了”。

再者,最現實的問題是若企業繼續聘用退休員工,不會獲得政府的津貼,也會打擊企業的運作成本。

於是,一切回到源頭:政府什麼時候能動起來呢?

殘障人士技職培訓

除了長者,殘障人士也是潛在的勞動力群體。

雙福升維發展協會電腦科技及公關宣傳部門經理黃世凌以及部門執行員吳冠廷介紹,該協會備有技職培訓的服務,會根據殘障人士比如智能障礙、肢體障礙、學習障礙等狀況來提供合適的培訓。

“像是肢體障礙的朋友,他們的智力是良好的,於是就可以學電腦科技、客服、電商、建築設計、網頁設計等,只需要靠一臺電腦就可以自力更生。學習障礙者可以做每日重複性的工作,例如回收分類、烘焙、包裝、數據錄入等等。”

實際上,該協會扮演著殘障人士與社會連接的角色,不僅為殘障人士和社會更生人士提供技職訓練,偶爾也變身為“職業介紹所”,為有聘用需求的企業商家,尋找符合條件的殘障人士就職。

雙福除了為障友們提供技職訓練,也為他們做好全面的心理建設以迎接職場挑戰。

黃世凌坦承,有很多商家和企業向雙福尋求合作,希望他們能推薦合適的員工。

“我們會去了解殘障人士的狀況,然後就判斷他們適合哪一個領域,事先篩選一次。那些公司會先讓我們知道他們的需求,需要什麼人,以及公司的設施、地理位置,看看是需要可以走動的,或也能接受輪椅使用者。”

吳冠廷舉例,一家連鎖的板面餐廳老闆經由雙福介紹聘用了聾啞人士工作,對於他們的工作效率和態度非常滿意,不僅再次要求他們推薦,並且也願意僱用半邊身體不太方便的障友擔任店面服務員。

“最重要的是老闆願意給他們一個機會,殘障朋友也願意學習。”

他們不約而同地表示,在僱用殘障人士的起初,難免需要一段磨合期,也會面對溝通的問題。

“那名聾啞朋友到板麵店工作時,老闆就給他錄視頻,教他怎麼做,然後要求其他員工學手語,很快就能融合到一起。”

耐心和包容,對於雙方來說真的缺一不可。

另外,黃世凌提到,雖然他們已經提供技職訓練,若有相關專業的學院能與雙福合作,並且能夠在培訓結束後發放正式的文憑,障友們的求職之路或許更為順遂。

黃世凌(右)坦言,障友最難的是走出第一步,而“同工同酬”將是他們要爭取的目標。左為吳冠廷,中間為蕭愛芬。

居家工作有何不可?

雙福升維發展協會關懷與福利無障礙交通部經理蕭愛芬,同時也是經過社會保險機構(PERKESO)培訓的職業教練(Job Coach)。

她直言,職業教練是殘障人士和老闆們的“中間人”,為他們協調,並且陪伴殘障人士進入職場,直到他們適應為止。

“我們要先去了解這家公司,知道他們要聘用什麼樣的殘障人士,然後陪同殘障人士去這個公司就業。一般是要帶他從家裡到公司,到公司後瞭解他的工作範圍,帶他去工作。在第一週內,我們會擔任陪伴的角色,3天后再去了解他的公司裡需要給予什麼配合。”

這樣的陪伴可長達8個月,一直到障友可在職場獨立為止。

蕭愛芬表示,很多時候是老闆願意僱傭障友,但員工並沒有準備好去接受障友成為同事,因而引發職場霸凌。

“最成功的案例是居家上班的客服,經過我們4個月的陪伴,已經能讓商家直接對接這個案。”

不過,成功的原因也許是因為居家上班,人事問題有所減少,倘若真的走入職場就更需要陪伴。

她說,其實在MCO之後,殘障人士的聘用率漸漸提高,因為我國開始面對勞工短缺的問題,所以向雙福諮詢員工推薦的商家亦增加。

“但是有一些老闆還是希望員工到公司上班,而不能接受居家上班。”

我曾與障友在吉隆坡一日遊,出門伊始就遇到道路不平、人行道破損的問題,輪椅被迫在馬路上與汽車擦肩,只是出個門就像是展開一場大冒險,更勿論交通設施、電梯等公共設施“罷工”帶來的障礙。

經過漫長的居家工作體驗,如果一些工作崗位能讓他們居家處理,何樂不為?

【下篇】善用人力02:你被機器人打敗了!機器人有你的勞動力沒你的毛病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