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星洲人

|

VIP文

|
发布: 6:00am 12/09/2022

焦点

劳工短缺

机器人

善用人力

副刊专题

独家报道

焦点

劳工短缺

机器人

善用人力

副刊专题

独家报道

善用人力02:你被机器人打败了!机器人有你的劳动力没你的毛病

除了经过技职培训的老人和残障人士可舒缓某些领域的劳工荒,“非人类”的投入使用也在改善着劳动稀缺的紧张。

6月的某一天,走进经常光顾的餐厅,赫然察觉到店里发生的明显变化:在繁忙时间,有两台端着餐点在座位间来回穿梭送餐,客人们自行取下餐点,然后在屏幕前的小手有些纠结又或者任由机器人停在桌边,恨不得分身的老板便快速走了过去,轻点一下屏幕,让机器人自行归位。

ADVERTISEMENT

接下来的几个月内,无论是路过抑或是光顾的餐厅,陆陆续续看到机器人送餐的身影,周遭的食客也不复惊奇的神情、无从下手的无措,娴熟地取下食物,点击屏幕令其离开。

原来机器人大军已经悄悄入驻饮食业。

报道:本刊 叶洢颖
摄影:黄玲玲、蔡伟传

上午11时,趁着午休高峰期到来之前,面馆老板林庭锋坐在一旁歇息,两名外籍服务员站在出餐口,将刚出锅的面食放在机器人的托盘上,点了点屏幕,机器人便往目的地前行。

虽然该店是于今年6月开始使用机器人,但其实林庭锋早就在这之前已经研究相关的资料。

“5月多时考虑,6月开始用。”他说,“MCO期间不允许我们申请(外劳)准证,我们原来持有准证的外劳到期后不获延长,就回去了,基本上是不够人用的。”

他算了算,厨房约7名员工,一次性出餐可达10盘/碗,一名服务员最多送4盘,一台3层的机器人可以摆满。

“收碗是洗碗工的工作,收钱有收银员,所以服务员主要负责打包和出餐,出餐占90%。我们曾经试过员工荒,5月份时一直请不到人,仅剩的员工差点不要做了,因为太累。如今,周日外面排长龙,只靠一个服务员和两台机器人,我负责收钱就能搞定。”

机器人没人的毛病

他坦言,做饮食业是无法全靠机器人取代人类的,因为它没有温度,目前我国市场销售的机器人也不会解答客户的疑问,仅能做一个辅助的功能。

“比如现在你看到有两个服务员,一个忽然肚子痛,只剩下一个。那么他就去招待客人,出餐的工作就只能交给机器人。不能全靠机器人,但也不能没有机器人。”

当餐厅服务员因各种原因“罢工”时,机器人虽然只能送餐,但已经帮上了大忙。

他无奈说,来应聘的人看到店里太忙就不愿意做了,所以招聘不容易,“尤其是本地人,薪资要求就比外劳高,工作态度跟薪水不成正比。”

他见过形形色色的员工,也见识过各式各样的状况,比如不告而别、请假从未事先通知,最惨痛的经验是圣诞节当天,4名服务员3个肚子疼1个手疼,齐齐请假,只有他和太太两人,用焦头烂额来形容也不过如此。

“喏,今天就有一个服务员没来也没有通知,是一个安娣来的。”

一台机器人4万令吉,4名服务员月薪支出共逾1万令吉,加上允许分期付款,又不用担心第二天没人来上班,何乐而不为?

“各有优缺点,有的客户不喜欢机器人,觉得冷冰冰,没有感情没有语气。人有温度,但是心情不好时来上班,好像全世界欠他钱。”

他说,他除了增订2台机器人,也为厨房订购了电动炒炉、电动炒酱机等等,并非以减少员工为目的,而是要减轻员工的工作量。

“主要是不要让他们那么累,这是很重要的,不然也会跑的。然后可以让服务员知道,即便没有你,依然可以运行,他们才会有所警惕。”

林庭锋说,做餐饮业不能全靠机器人,但也不能没有机器人。
人们开始学会么使用送餐机器人。

从冷遇到接纳

Secure Group创办人拿督张博雄介绍道,该公司于2019年计划引入机器人,2020年正式开始落实推向我国市场。

“马来西亚永远面对人手不足的问题,因为我们用很多外劳。要申请外劳,政策一直改变;本地人尤其是华人不喜欢做这行,加上薪资高,对于餐馆而言成本较高。”

他坦言自2020年至今,每年机器人销售额会增长20%至50%左右,客户群体逾200家餐厅品牌,其中不乏知名的连锁餐厅。

由此可见,餐厅业者对于机器人的接受度已经越来越高,甚至有可能成为未来的趋势。

“起初,餐厅业者也不太愿意买,担忧客人不能接受,一直到试过之后,觉得不错,才开始越来越多人购买。”

实际上,机器人送餐并非近年来的新鲜事,早在2018年,一家怡保的餐厅南香率先引入机器人送餐,只是当时的机器人仅两层托盘,且重心较高,以至于移动时不那么稳,加上必须依靠轨道移动,速度较慢。由于需要安装轨道,桌子之间要保持足够宽裕的空间,这对于寸土是金的餐厅而言,无疑是一大致命伤。

张博雄坦言自2020年至今,每年机器人销售额会增长20%至50%左右,客户群体逾200家餐厅品牌,其中不乏知名的连锁餐厅。

但是仅仅2年后,机器人已经出现质的飞跃,不但不再需要轨道,还会主动避让障碍物,移动速度可自由调节,关键是随着餐厅面积大小,可选择所需尺寸的机器人,最小的只需桌子间距50公分即可通行。

“第一代的机器人缝隙多,于是许多蚂蚁、蟑螂等昆虫会钻入,因此需要维护。但是最新一代的,已经没有缝隙也防水防虫,360度视野的传感器,过了一两年只需要换轮胎即可。”

前提是,餐厅内的地面必须是平整的,目前还无法上下梯级;桌子间距最少保持50公分至80公分,视机器人尺寸大小而定。

说着说着,下楼一看,正好某知名旅游景点的餐厅业者也前来了解详情,看来饮食领域离机械化不远矣。

退休人士经验丰富技能娴熟,仅需少量培训就能重投工作

制造业领域是劳工荒“重灾区”,对此,马来西亚厂商联合会(FMM)总会长苏添来将解决方案分为短期和长期两个阶段。

“短期来说,雇主们会选择增加工作时长,但这会导致工人长时间工作而疲劳,进而影响整体的生产力。”

因此,雇主亦须聘用合约工,甚至支付介绍费(search fees)以聘用本地工人,以填补。但是,这些解决方案不可持续且不可靠,因为无法为雇主提供长期且稳定所需的劳动力,仅能暂时救急。所以,长期解决方案就是机械化以及采用包括机器人技术,以及其他工业4.0在内的技术。

“(机械化)肯定是制造商已经在考虑的事情,有些已经在实施过程中,以减少依赖劳动力,这是吸取了疫情的教训。”

不过,他也坦承机械化并非一夜之间就能达到,这涉及非常高昂的资金投入,并且必须将技术与整个生产过程适当整合以确保其有效性。他认为,政府应继续支持业界,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以减少对外劳的依赖,并加强自动化和技术的采用。

另外,他也认为,若老年人退休后立即重新就业的话,在丰富的经验和技能的加持下,仅需要少量培训,因此也成为雇主们目前的选择之一。

苏添来坦承机械化并非一夜之间就能达到,这涉及非常高昂的资金投入,并且必须将技术与整个生产过程适当整合以确保其有效性。(受访者提供)

“我们认为,许多雇主目前正在重新雇用已达到退休年龄的雇员,以解决他们的劳动力短缺问题。”

然后,这些资深员工还能肩负“以旧带新”的任务,对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财富。同时,他认为,只要所涉及的生产车间和装配工作类型合适,在经过培训后,残障人士一样也可以上岗。

他补充道,政府为了进一步鼓励高龄人士以及其他弱势群体,如前吸毒者等社会更生人士的就业,一经聘用,雇主将可获得扣税。

可缓解燃眉之急,又可扣税,可谓一箭双雕。

后记:

采访结束前,林庭锋一脸担忧地说,现在马来西亚所有的行业包括修车、修冷气等等都青黄不接,10年后等现在这批老师傅退休了,谁来接班?

“外劳。到时候就不要说外劳抢了你的饭碗,这碗饭给你也吃不起了。”

他说,以前的人梦想当医生、工程师,现在的小孩是想做自媒体;以前的人工作是为了养家,现在的人不开心就去送外卖、送快递,反正也能赚到钱,他们有太多选择。

“你试想像,20年后马来西亚会变成什么样?”

对此,波兰热舒夫信息技术与管理大学客座教授袁少康博士则认为,任何工作都有它的价值,外卖员、送货员等只需要少许KSA,作为短期工作或过渡期的工作尚可,但作为长期工作,其KSA未必能得到锻炼以适应较复杂的工作需求。所谓的KSA指的是知识(Knowledge)、技巧(Skill)和态度(Atttitude),上述3项能力只有不断增长、更新,方能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

“送外卖、送快递,没法促进你的能力。”

另外,他指出,马来西亚人对于“技职学校”心存偏见,认为技术人员与工程师相比,没有后者有前途,因此没人愿意去学。

“每个都要做医生、做工程师,觉得做技术人员难以启齿。”

他以德国为例,指德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这也确保了该国各领域的技术人员不会出现“断档”问题。

不过,由于AI渐渐普及,原本一间需要500名技术人员的汽车厂,如今只需要200人,未来或许减至50人,加上疫情的出现,也加速了德国自动化的脚步,超市、银行、酒店等等原本需要人的岗位渐渐给AI让路,导致仅有职业教育学历的人群就业机会锐减。

自动化可以减轻劳工荒的压力,同时亦是人类与机器的竞争,惟有不断地精进自己,方能不被机器击败、不被时代淘汰。

【上篇】善用人力01:老年人、残障者再就业的障碍原来是他们……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