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經過技職培訓的老人和殘障人士可舒緩某些領域的勞工荒,“非人類”的投入使用也在改善著勞動稀缺的緊張。
6月的某一天,走進經常光顧的餐廳,赫然察覺到店裡發生的明顯變化:在繁忙時間,有兩臺機器人端著餐點在座位間來回穿梭送餐,客人們自行取下餐點,然後在屏幕前的小手有些糾結又或者任由機器人停在桌邊,恨不得分身的老闆便快速走了過去,輕點一下屏幕,讓機器人自行歸位。
ADVERTISEMENT
接下來的幾個月內,無論是路過抑或是光顧的餐廳,陸陸續續看到機器人送餐的身影,周遭的食客也不復驚奇的神情、無從下手的無措,嫻熟地取下食物,點擊屏幕令其離開。
原來機器人大軍已經悄悄入駐飲食業。
報道:本刊 葉洢穎
攝影:黃玲玲、蔡偉傳
上午11時,趁著午休高峰期到來之前,麵館老闆林庭鋒坐在一旁歇息,兩名外籍服務員站在出餐口,將剛出鍋的麵食放在機器人的托盤上,點了點屏幕,機器人便往目的地前行。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雖然該店是於今年6月開始使用機器人,但其實林庭鋒早就在這之前已經研究相關的資料。
“5月多時考慮,6月開始用。”他說,“MCO期間不允許我們申請(外勞)準證,我們原來持有準證的外勞到期後不獲延長,就回去了,基本上是不夠人用的。”
他算了算,廚房約7名員工,一次性出餐可達10盤/碗,一名服務員最多送4盤,一臺3層的機器人可以擺滿。
“收碗是洗碗工的工作,收錢有收銀員,所以服務員主要負責打包和出餐,出餐佔90%。我們曾經試過員工荒,5月份時一直請不到人,僅剩的員工差點不要做了,因為太累。如今,週日外面排長龍,只靠一個服務員和兩臺機器人,我負責收錢就能搞定。”
機器人沒人的毛病
他坦言,做飲食業是無法全靠機器人取代人類的,因為它沒有溫度,目前我國市場銷售的機器人也不會解答客戶的疑問,僅能做一個輔助的功能。
“比如現在你看到有兩個服務員,一個忽然肚子痛,只剩下一個。那麼他就去招待客人,出餐的工作就只能交給機器人。不能全靠機器人,但也不能沒有機器人。”
他無奈說,來應聘的人看到店裡太忙就不願意做了,所以招聘不容易,“尤其是本地人,薪資要求就比外勞高,工作態度跟薪水不成正比。”
他見過形形色色的員工,也見識過各式各樣的狀況,比如不告而別、請假從未事先通知,最慘痛的經驗是聖誕節當天,4名服務員3個肚子疼1個手疼,齊齊請假,只有他和太太兩人,用焦頭爛額來形容也不過如此。
“喏,今天就有一個服務員沒來也沒有通知,是一個安娣來的。”
一臺機器人4萬令吉,4名服務員月薪支出共逾1萬令吉,加上允許分期付款,又不用擔心第二天沒人來上班,何樂而不為?
“各有優缺點,有的客戶不喜歡機器人,覺得冷冰冰,沒有感情沒有語氣。人有溫度,但是心情不好時來上班,好像全世界欠他錢。”
他說,他除了增訂2臺機器人,也為廚房訂購了電動炒爐、電動炒醬機等等,並非以減少員工為目的,而是要減輕員工的工作量。
“主要是不要讓他們那麼累,這是很重要的,不然也會跑的。然後可以讓服務員知道,即便沒有你,依然可以運行,他們才會有所警惕。”
從冷遇到接納
Secure Group創辦人拿督張博雄介紹道,該公司於2019年計劃引入機器人,2020年正式開始落實推向我國市場。
“馬來西亞永遠面對人手不足的問題,因為我們用很多外勞。要申請外勞,政策一直改變;本地人尤其是華人不喜歡做這行,加上薪資高,對於餐館而言成本較高。”
他坦言自2020年至今,每年機器人銷售額會增長20%至50%左右,客戶群體逾200家餐廳品牌,其中不乏知名的連鎖餐廳。
由此可見,餐廳業者對於機器人的接受度已經越來越高,甚至有可能成為未來的趨勢。
“起初,餐廳業者也不太願意買,擔憂客人不能接受,一直到試過之後,覺得不錯,才開始越來越多人購買。”
實際上,機器人送餐並非近年來的新鮮事,早在2018年,一家怡保的餐廳南香率先引入機器人送餐,只是當時的機器人僅兩層托盤,且重心較高,以至於移動時不那麼穩,加上必須依靠軌道移動,速度較慢。由於需要安裝軌道,桌子之間要保持足夠寬裕的空間,這對於寸土是金的餐廳而言,無疑是一大致命傷。
但是僅僅2年後,機器人已經出現質的飛躍,不但不再需要軌道,還會主動避讓障礙物,移動速度可自由調節,關鍵是隨著餐廳面積大小,可選擇所需尺寸的機器人,最小的只需桌子間距50公分即可通行。
“第一代的機器人縫隙多,於是許多螞蟻、蟑螂等昆蟲會鑽入,因此需要維護。但是最新一代的,已經沒有縫隙也防水防蟲,360度視野的傳感器,過了一兩年只需要換輪胎即可。”
前提是,餐廳內的地面必須是平整的,目前還無法上下梯級;桌子間距最少保持50公分至80公分,視機器人尺寸大小而定。
說著說著,下樓一看,正好某知名旅遊景點的餐廳業者也前來了解詳情,看來飲食領域離機械化不遠矣。
退休人士經驗豐富技能嫻熟,僅需少量培訓就能重投工作
製造業領域是勞工荒“重災區”,對此,馬來西亞廠商聯合會(FMM)總會長蘇添來將解決方案分為短期和長期兩個階段。
“短期來說,僱主們會選擇增加工作時長,但這會導致工人長時間工作而疲勞,進而影響整體的生產力。”
因此,僱主亦須聘用合約工,甚至支付介紹費(search fees)以聘用本地工人,以填補勞工短缺。但是,這些解決方案不可持續且不可靠,因為無法為僱主提供長期且穩定所需的勞動力,僅能暫時救急。所以,長期解決方案就是機械化以及採用包括機器人技術,以及其他工業4.0在內的技術。
“(機械化)肯定是製造商已經在考慮的事情,有些已經在實施過程中,以減少依賴勞動力,這是吸取了疫情的教訓。”
不過,他也坦承機械化並非一夜之間就能達到,這涉及非常高昂的資金投入,並且必須將技術與整個生產過程適當整合以確保其有效性。他認為,政府應繼續支持業界,特別是中小型企業,以減少對外勞的依賴,並加強自動化和技術的採用。
另外,他也認為,若老年人退休後立即重新就業的話,在豐富的經驗和技能的加持下,僅需要少量培訓,因此也成為僱主們目前的選擇之一。
“我們認為,許多僱主目前正在重新僱用已達到退休年齡的僱員,以解決他們的勞動力短缺問題。”
然後,這些資深員工還能肩負“以舊帶新”的任務,對企業來說無疑是一種財富。同時,他認為,只要所涉及的生產車間和裝配工作類型合適,在經過培訓後,殘障人士一樣也可以上崗。
他補充道,政府為了進一步鼓勵高齡人士以及其他弱勢群體,如前吸毒者等社會更生人士的就業,一經聘用,僱主將可獲得扣稅。
可緩解燃眉之急,又可扣稅,可謂一箭雙鵰。
後記:
採訪結束前,林庭鋒一臉擔憂地說,現在馬來西亞所有的行業包括修車、修冷氣等等都青黃不接,10年後等現在這批老師傅退休了,誰來接班?
“外勞。到時候就不要說外勞搶了你的飯碗,這碗飯給你也吃不起了。”
他說,以前的人夢想當醫生、工程師,現在的小孩是想做自媒體;以前的人工作是為了養家,現在的人不開心就去送外賣、送快遞,反正也能賺到錢,他們有太多選擇。
“你試想像,20年後馬來西亞會變成什麼樣?”
對此,波蘭熱舒夫信息技術與管理大學客座教授袁少康博士則認為,任何工作都有它的價值,外賣員、送貨員等只需要少許KSA,作為短期工作或過渡期的工作尚可,但作為長期工作,其KSA未必能得到鍛鍊以適應較複雜的工作需求。所謂的KSA指的是知識(Knowledge)、技巧(Skill)和態度(Atttitude),上述3項能力只有不斷增長、更新,方能決定一個人能走多遠。
“送外賣、送快遞,沒法促進你的能力。”
另外,他指出,馬來西亞人對於“技職學校”心存偏見,認為技術人員與工程師相比,沒有後者有前途,因此沒人願意去學。
“每個都要做醫生、做工程師,覺得做技術人員難以啟齒。”
他以德國為例,指德國非常重視職業教育,這也確保了該國各領域的技術人員不會出現“斷檔”問題。
不過,由於AI漸漸普及,原本一間需要500名技術人員的汽車廠,如今只需要200人,未來或許減至50人,加上疫情的出現,也加速了德國自動化的腳步,超市、銀行、酒店等等原本需要人的崗位漸漸給AI讓路,導致僅有職業教育學歷的人群就業機會銳減。
自動化可以減輕勞工荒的壓力,同時亦是人類與機器的競爭,惟有不斷地精進自己,方能不被機器擊敗、不被時代淘汰。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