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嘉南平原一帶盛行一種入菜的醃瓜,叫做“西瓜綿”。西瓜綿的由來是疏果之用,為了讓西瓜獲得足夠的養分,會在西瓜成長過程中,摘去同株尚未成長健全的小西瓜,不浪費這些幼瓜,經過鹽醃發酵會帶有天然的酸韻,成為入湯入菜的佳品。
因為有西瓜綿的成全,農人才能得到又大又甜的西瓜。這讓我問自己:要當西瓜,還是願意當西瓜綿?
ADVERTISEMENT
我想起上一代許多家庭命運的樣板戲,很多父母為了得到一個男丁而不斷孕生,而終獲男丁的父母,認為傳宗接代責任已盡,便不再生,這男丁便成了家中及三千寵愛於一身的寶貝兒子、寶貝弟弟。
我的母親也是西瓜綿
我的母親也是一隻西瓜綿。她出身農村,家中有7個兄弟姊妹,她的父母想再生個男丁,卻無力扶養現有的6個孩子,於是把排行老四的她與老五的妹妹送去當童養媳,而後,我的外公外婆果真再懷了一個男孩,也就是我的寶貝舅舅。
前頭所生的幾位姊姊便要身兼親職,幫弟妹洗澡、做飯、監督功課,更甚至要犧牲自己求學機會,早早踏入社會,幫忙賺錢養家。這些姊姊們的命運,很多就像連續劇裡演的、也像我從長輩口中聽到的,因為學識不高,一直在勞動底層打轉。
而姊姊們也因為跟弟妹年紀相差一二十歲,造成世代隔閡,所見所想有所差異,難以契合。當然這非定律,我也認識一位朋友,非常敬重為弟妹犧牲的姊姊,姊姊晚年重疾纏身,他為她買房、請看護,照顧無微不至。童養媳是將未成年女孩送養或賣到另一個家庭,由對方撫養,長大後與該家庭的兒子結婚。我的母親被送到鄉下一個大戶人家,與其說是童養媳,不如說是下女,養母對她十分刻薄,她就讀國小時,就必須為一大家子的人做飯,做完才能去上學,稍有不合意的地方,就被養母用正在炒菜、油燙的煎勺炙燒臉頰,打罵更是日常。她回想起這段往事仍然經常掉淚,“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會這麼苦?”(閱讀全文……)
更多文章: 陳靜宜/咬一口仕女 陳靜宜/餐桌上的回收 陳靜宜/不純也可以成為特色 陳靜宜/飽足是一種漸層 陳靜宜/吃到飽的魅力 陳靜宜/韓國人與豬五花的省思 陳靜宜/鹹甜粽 陳靜宜/小吃神器 陳靜宜/珍惜你愛的廚師 陳靜宜/進擊的中菜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