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很多人來說,歌曲創作是件很浪漫的事。大部分人想像創作人在寫歌的畫面,應該會是一個人在深夜獨自沉思,醞釀感受,記錄靈感,諸如此類的吧。然而,在這個什麼都講求效率的時代,音樂產業也不例外。上一篇文我們提到了Track and Topline的創作模式如何在音樂產業裡被運用來建立工廠式的歌曲創作流水線,加速了創作過程;今天就跟大家說說,當這個創作模式被運用到極致時,會發生什麼事?
ADVERTISEMENT
在2000年代,當音樂公司開始認知這個創作模式的高效潛力,他們便舉辦起了歌曲創作營。一般上,他們會安排幾間錄音室、酒店,邀請一群詞曲創作人來,在數天到數週的時間內集中創作。通常每組會有2至4人,包括負責編曲的Tracker和負責詞曲唱的Topliner。每組一天創作一首歌並完成demo,效率高的組別甚至可能會一天寫好2至3首歌。
激發音樂人的創作熱情
經常參與創作營的創作人,平時都會做好準備功夫。Tracker會先做好多個精簡的track或beats,讓topliner從中挑選;Topliner平時則會將各種hook和歌詞的點子收集起來,在創作營的時候就能從中找出適合放進Track裡的,並迅速開始延伸創作。如果創作營裡的都是一群很熟悉這種創作模式,很有經驗的專業創作人,就會互相激發出很多創意點子,有效率且有趣地完成一首歌。
上一篇也提到過,以前業界對於demo的編曲要求並不高,通常創作人會自己做簡單的編曲,而一首歌的版權會是作詞、作曲人各分一半,就算有另外聘請編曲人來為demo編曲,編曲人也只會拿到一次性的編曲費,事後不會分得版稅。但近年來,隨著市場競爭越來越大,在不知不覺地內卷中,如今的demo編曲都必須是趨近可以發行的完整度,demo編曲人也越來越被看重。再加上Track & Topline模式裡,創作是從編曲開始的,所以開始有了詞曲版稅也會分給demo編曲人的文化。大部分創作營的慣例,都會以平分的方式將版稅分給組裡每個參與的音樂人。
創作營除了寫歌,偶爾也會有一些額外活動。我曾經到臺灣參加過MUST國際創作營,72位來自不同國家的創作人在創作結束後,會約在一起喝酒、交流,甚至玩起了狼人殺。除了緩解一天需要完成一首歌的壓力,也是結交音樂同好的機會。對於一些音樂人來說,創作營更大的功能是可以在短時間內拓展圈內人脈,發掘更多合作機會。
搭建交流與學習的平臺
很多成功例子讓“創作營”在世界各地的音樂圈興起,甚至開始有聚集50至100位創作人的大型創作營。這種創作營,一週的時間可以產出高達百首歌曲。有些頂級創作營也會邀請音樂廠牌和歌手,參與創作營最後一天的聽歌會,讓他們有機會優先挑選這些新鮮滾熱辣的作品,下一首大熱歌曲很有可能就在其中。也有些公司會舉辦創作營,專門針對案子創作,例如一位歌手的專輯、一部電視劇的OST等等。
隨著近年來TikTok、YouTube Shorts和Instagram Reels這類平臺的短視頻盛行,一首歌能被用在短視頻裡的長度也只有幾十秒,短視頻受眾也不太在意歌曲的主歌了,於是開始有一些創作營,就只以創作洗腦hook或副歌段落為目標。這樣的操作,一天下來就可能做出10首洗腦“神曲”,多狂啊。
所以這樣的歌曲創作究竟浪漫不浪漫?我只能說,能夠靠創作來養活自己,能夠寫一首賣得好的歌,對很多音樂人來說都是很浪漫的事。
更多文章: Chris/歌曲創作的工廠流水線 林佚/本地創作與詩詞情意結 林佚/如果我有一百萬 林佚/生是巴生人,死是巴生魂 Tom Phan/五條路上的屋頂演唱會 林佚/本地詞人競爭力 ian/麵包與理想 林佚/用Fender創造大馬人的時代記憶──Pop Yeh Yeh Tom Phan/那才是真正“全世界的音樂”吧 林佚/Vocoder的“斜槓”人生 Chris/音樂人的合法剽竊──Sample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