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校於1927年的埔地華小,校園內隨處可見植栽花卉,耳邊傳來雞啼鳥鳴,一片欣欣向榮景象;植栽旁有學生製作的二維碼講解植物生態習性,訪客或家長還可以買植栽回家,款項則作為學校發展用途;教室外的留言黑板上寫著學生對老師說的心裡話;幾位學生在空地上做搖控汽車實驗。教室裡傳來的朗朗讀書聲原來是老師以話劇形式教學,3大種族的孩子以角色入戲、朗讀課文;另一間教室裡設有“綠幕”,是孩子拍攝YouTube的“演播室”。
這裡的孩子都掛著笑臉,我很難想像從前一雨成災、這所微型華小曾經在埔地(Siputeh)如一座孤島般的存在。2018年,身懷教育使命的廖燕燕校長初來報到,全校13位學生中只有1位華裔。為了不想讓這座因錫礦發跡、也因錫礦業沒落而失去光環的小鎮的最後依據消失(另一個是觀音廟),她毅然挑起重擔,決定賦予埔地華小全新生命。
ADVERTISEMENT
她報名“卓越圖書館”競賽,教育局官員卻潑來冷水:“你們學校常常淹水,那麼破爛,不要浪費名額!”廖校長不死心,“我會幫你們贏一座全國冠軍回來!”經不起糾纏,官員最終應允讓埔地華小參賽。
廖校長於是捲起袖子跟夥伴用3個月時間整理校舍,為了省錢,自己測量、畫圖,找人裝修,到處收集回收材料來美化校園,打造她心目中的“圖書館學校”。3個月後埔地拿到縣冠軍,2個月後再下一城,得到霹靂州冠軍;最終的全國賽,名不見經傳的新科冠軍埔地華小的名字,深深烙印在全場參與者的腦海中。
命運弄人,同一年一場大水災把所有努力化為烏有;但很快的,淚水洗滌過的臉龐上再次燃起希望,“什麼都沒有,就是我們發揮無窮無盡爆發力的時候。”廖校長痛下決心找人填土解決淹水問題才來想辦法籌錢,並定期請河流局來清理大溝渠,胼手胝足重新規劃校園。
把世界帶進校園
4年後的今天,希望的花朵四處綻放。“世界走廊”的每一根柱子就是一個國家的縮影,那是家長和孩子的共同創作,柱子上不見文字介紹,廖校長解釋:“這樣孩子才能練習作導覽,練習接待訪客。”;“近打穀走廊”則展示近打穀地區的錫礦發展史,“孩子要認識家鄉,瞭解過去,才能看見未來。”;“SDG牆”上印著聯合國17個永續發展目標,“孩子接觸‘無貧窮’、‘零飢餓’、‘性別平等’觀念,再上網找資料,然後說出他們的想法。”
埔地華小的一天,從學生主持晨會開始,因此學會團隊合作和責任分擔。每個學生都可以享用愛心媽媽準備的三餐,每日的統一夥食費是3令吉,那是培養學生不要有比較心態的考量;用餐完畢,學生會自己洗碗、清理。放學後,很多學生會留校學習種植物,跟飼養的小動物玩樂。週會上學生輪流上臺發表對學校或學習的看法。校外活動包括到鄰近巴剎訪問小販,重新認識社區,到鄰近大學參觀,透過接觸機器人等知識,讓他們對大學和未來有所想像。透過學習製作環保沐浴露、手工皂等產品,同時學會訂價、銷售等能力。廖校長也曾邀請加拿大教授、印度醫生給學生分享,她說:“不能把孩子帶出去看世界,就要把世界帶進來。”
在這裡每個人都是天使,學生、校長、老師、校工、警衛、愛心家長之間的關係更像是家人。“一開始,我們的孩子有用手抓飯的,有用筷子的;到後來,用手抓飯的學會用筷子;用筷子吃飯的也會用手抓飯,我覺得我在幫國家做有意義的事。”為了引入更多資源來實現她的教育藍圖,廖校長甚至寫信給成龍、馬雲等尋求資助。“不過沒有人理我。”語畢隨即補上,“我從來不覺得學校小就沒有機會。”
最近,她又報名了符合國際標準的“生態學校”(Eco School)競賽,再次帶著一個社區的力量和祝福,披著偏鄉獨一無二的光環出征。“教育需要改革。我是一個孤獨的校長,但我也是一個擁有很多的校長。”4年時間,埔地華小絕地逢生,學生人數已達60人,包括遠從吉隆坡轉學來的孩子。
教育,是地方創生之本,展現社會的良知;埔地華小,是這國家最美的身影。
廖校長一定不孤獨。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