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電影史的發展始於19世紀末的歐美國家,而東南亞電影史則從殖民時代開始;在東南亞10國中,又以菲律賓的電影史最為悠久,菲律賓甚至是亞洲最早出產電影的國家之一,產片數量和質量在亞洲都曾一度遙遙領先。
報道:黃佩娟
攝影:何正聖
圖片:取自網絡
ADVERTISEMENT
世界電影史的發展始於19世紀末的歐美國家,而東南亞電影史則從殖民時代開始;在東南亞10國中,又以菲律賓的電影史最為悠久,菲律賓甚至是亞洲最早出產電影的國家之一,產片數量和質量在亞洲都曾一度遙遙領先。
美國人早在20世紀初,就到美國殖民的菲律賓拍片,1917年菲律賓首家電影公司成立,菲律賓可說是東盟電影發展最成熟的國家。以獨立電影為代表的菲律賓電影,在21世紀開始進入國際視野,這時期的菲律賓電影題材內容,更加關注菲律賓人現實的生活背景、夢想以及價值觀。
泰國是另一個電影發展成熟且在國際佔有一席之地的東盟國家。泰國電影業發展始於1920年代,並在1930年代邁入第一個黃金時代。從90年代發展出新浪潮,其中走商業領域的小清新唯美風格和恐怖類電影最為人熟悉。不同於其他國家的恐怖電影,泰國恐怖電影除了恐怖,內容還蘊藏了許多人生哲理。泰國電影在進入21世紀後,無論是商業片還是藝術片,都是在吸收西方的技術和拍攝手法的基礎上,融入泰國傳統文化,最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印尼電影受荷蘭文化影響甚深
印尼的電影史始於1900年代末,荷屬東印度公司將電影引進印尼進行放映,在1920年代早期,荷蘭進口系列電影到印尼,同時在印尼拍攝系列影片送回荷蘭放映。1923年歐亞導演L. Heuveldorp首度僱用印尼演員,在印尼拍攝以蘇丹王國神話故事改編的首部印尼電影《魔法猴》(Loetoeng Kasaroeng)。早期的印尼電影,受荷蘭政府系列電影文化政策推廣影響甚深,還有當時華人大量移民印尼的社會現況,而傾向關注東亞移民的社會處境及文化歷史。
無論是人才或是技術,菲律賓、泰國和印尼顯然比其他東盟國家來得更成熟,基礎也打得最扎穩。他們的成功在於無限的創意與廣濶的自由度,完全不受宗教、種族、政治等外在因素的影響,具備良好條件,自由開放環境下,將創作概念完整拍出來,生命力很旺盛。
鄭雄誠:大馬電影業太多絆腳石
泰菲印近年的電影在市場和國際皆受肯定,朝氣蓬勃的創作動力,除了民間的支持,政府也扮演著重要角色。我國知名製片人鄭雄誠點出大馬電影始終略遜一籌的關鍵因素:“大馬電檢局一直都以宗教與種族作為審核標準!”
他肯定大馬政府對電影業的支持與推動,只是身在其位的人是否稱職,這也是一個關鍵:“這會是絆腳石,也是一個阻力!”他指出,馬新電影不缺技術與資源,但卻少了市場共鳴感,大馬電影迄今還是處於起步摸索階段。
他認為,每部作品都需要一個市場趨向,電影是一個產品,如何讓市場接受肯定,是創作者必須探討的事。
若說泰菲印比其他東盟國家更強的要素,除了是單一語言國家,做起宣傳比起其他雙語三語國家更輕鬆外,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藝術文化成就高,創意不受拘束,但鄭雄誠也說,當一部作品能走向國際化後,語言就不再是一個問題,“只要是好作品就不怕在國際影展不被看到!”
電影合拍或協拍是最好的合作方案,
提升東盟電影的發展與競爭力。
東盟跨國合作是最佳方案
鄭雄誠表示,東南亞的豐富文化底蘊,讓歐美電影人和觀眾為之著迷,他們可以從來自東南亞的電影中,看到很多從未被看到的風土人情,他們既對東南亞感到好奇,也像在獵奇,想要發掘更多東南亞的魅力文化。
儘管如此,想要進一步提升東南亞電影在國際上的地位,市場與資金始終還是最大的挑戰。鄭雄誠直言,我們的技術沒問題,但想要讓更多國際資金投入這個市場,還是取決於如何建立起一個更普及化的市場,以吸引投資者的興趣。
他樂觀看待未來的東盟市場,而東南亞電影要在國際上取得更大成就,獲得更多關注眼球,東盟跨國合作會是最佳方案,藉由合拍提升彼此競爭力,形成自成一格的市場。而《巖龜傳說》(Stone Turtle)是近期結合來自不同國家領域人才的最佳例子,概括大馬導演、男主角、印尼女主角、泰國攝影指導和後製團隊。
鄭雄誠看好未來越南的電影業,因為該國近年政經發展穩定,電影業開放發展,許多精英人才迴流,把歐美拍片技術帶回祖國,並創作許多好題材作品,再加上當地電影院越來越多,看電影變最便宜的娛樂消費,許多越南中生代都會說英語,操控科技也垂手可得,讓越南成為本區域一股備受看好的電影新勢力。
●越南電影 後市崛起
早期多部知名越南電影如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並摘走了康城電影節金攝影機獎和愷撒最佳外語片獎的《青木瓜之味》、贏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的《三輪車伕》等,皆出自法籍越南裔導演陳英雄之手;在美國加洲長大的裴東尼在1999年拍攝的電影處女作《戀戀三季》(Three Seasons)獲1999年柏林影展最佳影片提名,1999年聖丹斯電影節評審團大獎、最佳攝影獎,2000年美國獨立精神獎、最佳攝影獎等。近年越南新生代導演較受關注的作品還有《牧童》、《穿白絲綢的女人》等。
●大馬電影 照亮國際
近年,大馬有不少電影作品在亞洲甚至國際間受到關注,張吉安處女執導作《南巫》先後獲《第57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奈派克獎和亞洲電影觀察團推薦獎的肯定;胡明進新作《巖龜傳說》近日也在瑞士《第75屆盧卡諾影展》報捷,獲“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成為有史以來首部在該影展獲得此重要獎項的馬來西亞電影。胡明進早期的長片《大象與海》也在國際影展上大有斬獲;陳翠梅第3部長片《野蠻人入侵》奪得《第24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評委會大獎,首部長片《愛情征服一切》也曾獲《第11屆釜山影展新浪潮獎》、《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等獎。楊毅恆2017年以電影《阿奇洛》在東京國際影展榮獲最佳導演殊榮,另外何宇恆、李添興等華裔導演的作品,皆是近十幾年國際影展常客。
●菲律賓電影 高度矚目
布里蘭特曼多薩(Brillante Mendoza)是菲律賓在國際上獲得最多殊榮的導演,2005年憑首部執導長片《情慾按摩院》(Masahista)在《第58屆盧卡諾影展》獲得金豹獎;2009年《男孩看見血地獄》(Kinatay)獲《第62屆康城影展》最佳導演獎;2018年《阿爾法,殺之權》(Alpha, The Right to Kill)贏得《第66屆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菲律賓女星賈桂琳荷西(Jaclyn Jose)憑《私法拘留》(Ma’ Rosa)獲《第69屆康城影展》最佳女主角,是首位菲律賓康城影后。其他佳作還有入圍康城影展競賽單元的《高潮滿座》(Serbis)、《第66屆威尼斯影展》正式競賽片《阿嬤打官司》(Lola)、《第62屆柏林影展》正式競賽片《人質》(Captive)、《第69屆威尼斯影展》正式競賽單元《出讓丈夫的女人》(Thy Womb)等。
拉夫達茲(Lav Diaz)是近年在國際影展另一名相當受到矚目的菲律賓導演,作品《死在桃花源》(Death in the Land of Encantos)、《憂鬱症》(Melancholia)、《離開的女人》(The Woman Who Left)、《悲傷神秘搖籃曲》 (A Lullaby to the Sorrowful Mystery) 及《Genus Pan》都是各大影展的獲獎佳作。
●泰國獨立電影 打破常規
泰國獨立電影導演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Aphichatphong Wirasetthakun)的作品打破常規的敘事方式,探索夢、自然、性(含括異性和同性之愛)等主題,在國際影壇屢獲肯定。2002年以《極樂森林》(Blissfully Yours)在康城影展贏得一種注目單元最佳影片;2004年以第4部長片《熱帶幻夢》(Tropical Malady)贏得康城影展評審團獎;2010年憑《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Uncle Boonmee Who Can Recall His Past Lives)獲《第63屆康城影展》金棕櫚獎,是首位獲該獎的泰國人。
●印尼電影 表現亮眼
加林努戈羅和利亞託(Garin Nugroho Riyanto)是印尼2000年之後,創作多產且表現亮眼的導演,是國際影展最知名的印尼電影製作人,曾在2008年擔任柏林影展論壇單元評審團主席,是印尼電影界的重要人物。他的第3部劇情長片《And the Moon Dances》獲1996年柏林影展新電影論壇 (Forum of New Cinema)單元的費比西影評人獎;以新寫實主義的手法拍攝的《Leaf on a Pillow》,於1999年康城影展入圍一種注目單元,並獲東京影展評審團特別獎。與年輕導演共同執導的短片集電影《Serambi》,也曾入圍2005年康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
在東南亞80後的年輕女導演卡蜜拉安迪尼(Kamila Andini)今年以新作《娜娜:逝水年華》(NANA: Before, Now &Then)入圍《第72屆柏林影展》,是這位年輕印尼女導演在2012年《海洋魔鏡》(The Mirror Never Lies)、2018年《舞吧舞吧,孩子們》(The Seen and Unseen Sekala Niskala)相繼入圍新世代單元后,第3度入圍柏林影展,並首度挺進主競賽之列,印尼女星羅拉芭蘇姫(Laura Basuki)憑該片奪下“最佳配角”銀熊獎。卡蜜拉另一部作品《第三次求婚》(Yuni)也獲2021年多倫多影展站臺單元最佳影片。
●新加坡電影 屢獲殊榮
新加坡導演邱金海是首位被邀請出席不同的國際影展的新加坡導演,作品《十二樓》、《和我在一起》、《魔法阿爸》等,曾為他帶來多項國際殊榮;另一位新加坡導演陳哲藝首部長片《爸媽不在家》,獲2013年《第66屆康城影展》金攝影機獎、《第50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最佳原著劇本獎和最佳劇情片獎,在東西方影壇皆備受矚目,第2部長片《熱帶雨》獲《第56屆金馬獎》6項提名,最終大馬演員楊雁雁憑該片首登金馬影后。新加坡新銳電影導演巫俊峰的《徒刑》、陳敬音的《親愛的大笨象》、楊修華的《幻土》等近年在國際影展也有出色表現。
●緬甸電影 趙德胤最具特色
出生於緬甸的趙德胤,是電影圈中少數以緬甸為拍攝主題的導演,由於生長於中緬邊境地區和華人的背景,讓他導演的電影頗具地域特色,從2011年首部劇情長片《歸來的人》、《窮人。榴槤。麻藥。偷渡客》、《冰毒》、《再見瓦城》或是紀錄片作品《翡翠之城》,觀眾都能透過趙德胤的鏡頭,看到緬甸社會的小人物,如何在困頓掙扎求存的寫實面貌,也因為緬甸題材的電影比較少見,讓趙德胤的電影格外引起關注。
●柬埔寨電影 “未來之星”冒起
儘管電影在柬埔寨僅是一個小型產業,近年亦大多製作低成本恐怖電影居多,但2021年卻有一部柬埔寨影片《白色大廈》(White Building)在《第78屆威尼斯影展》創造歷史紀錄──入選威尼斯影展官方單元,並獲地平線競賽單元最佳男演員獎,這部由中國導演賈樟柯聯合監製的電影,也代表柬埔寨征戰2022年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國際電影” ,成為有史以來最受國際關注的柬埔寨電影,影片導演卡維奇尼昂(Kavich Neang)更被稱為柬埔寨電影的“未來之星”。
.qubely-block-btn-anchor { color: #212529 !important; } .qubely-block-btn-anchor:hover { color: #33A370 } $(“.qubely-block-btn .qubely-block-btn-anchor”).click(function() { var target = $(this).attr(‘href’); $(‘html, body’).animate({ scrollTop: $(target).offset().top – 55 }, 1000);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